大河网讯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如何迈向文化强省?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濮阳团代表贾璐认为,我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名人灿若星河。我们应该大力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用全新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开发、利用,打造一大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文化品牌,使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鹤壁团代表姚菊泉说,近年来,我省出现了《木兰诗篇》、《风中少林》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剧目,成为宣传河南、树立河南形象的知名品牌,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将文化资源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争取推出一大批名家、名人,名剧、名篇,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商丘团代表张新说,河南文化资源如何包装、如何用现代人喜欢的形式向外推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由著名导演唐季礼执导的电影《花木兰》即将在文化部确认的花木兰故里——虞城开拍。这将是我们向世人推介木兰文化的很好时机,对发展木兰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将文化资源优势
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平顶山团的严寄音代表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宝丰自古就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底蕴丰厚。我们就是抓住了“曲艺之乡”、“魔术之乡”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民间演艺业,才形成了叫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截至2005年底,全县有民间演艺团体1400多个,从业人员55000多人,加上演员培训,演出道具、服装加工业的崛起,每年带来的直接演出收入和相关产业收入达3亿多元。周口团的刘金志代表说,通过近几年举办老子国际文化节,老子文化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目前,我们加大了对太清宫、明道宫等两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老子文化做文章,围绕老子文化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依托古都开封的文化底蕴,开封团的李公涛代表是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翰园碑林不断扩大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公涛说,“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下一步,我还准备建一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吸引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到此创作、交流、交易。”
人人享有平等文化权利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省直二团的代表认为,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构筑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文化进基层、文化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让农村群众平均每月看上一场电影。
洛阳团代表王绣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对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文化场所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文博单位也应该创新展览方式,以人为本,加快与社会各界的对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着力提高公民科学
文化道德素质
开封团代表杜复平说,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人是关键因素。大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就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要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杜复平代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应从孩子抓起。应该认真整合、挖掘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一套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相关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让孩子从心底里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本报记者陈茁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