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5日专电(记者孙丽萍、邓若楠)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
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我国演出业的“贸易逆差”
作为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系列演出之一的《潘多拉传奇》颇有观众缘。但其并非完美,无论从舞美、服饰或是灯光效果上,它都远不及我国最近推出的一些剧目,如山西舞剧《一把酸枣》。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潘多拉传奇》被誉为“世界最绚丽舞剧”,令我国观众趋之若鹜。
在演出舞台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为不争事实。上海国际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
和出版、电影等行业相比,中国的演出贸易堪称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因此也面临着最为激烈的“文化贸易之战”。而统计显示,我国演出业贸易逆差一直严峻。
2005年,上海引进海外演出451批,派出项目215批;今年4月至6月,北京市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共37批,而引进的则有83批,仅对俄罗斯一个国家,我国演出输出和输入的比例就为1:10。
一位演出业内人士表示,更令人忧虑的是,引进中国的演出几乎全是商业演出,国外演出商赚走了大把真金白银。而我国输出海外的则多为“友情出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我国演出商在海外市场的收获,只是西方演出商所得的“零头”。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只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亮相太少太少了,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有多么精彩!”首次来到中国的法国演出商蒂姆·皮尔斯对记者说。尽管从事这一行业已有十多年,他却说不出任何一部中国剧目的名字,只能好意而抱歉地微笑。
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内蒙古剧目成为外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这再次说明了,中国文化是好酒,怎奈酒香却怕巷子深!
上海文化广播管理局影视剧涉外处处长贝兆健认为,尽管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渐渐繁荣,但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更缺乏通晓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有品牌意识的文化商人。
“中国的京剧、杂技在海外市场已经闯荡了几十年,至今只能沿街卖艺,互相压价竞争,就是因为我们极度缺乏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的意识,浪费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
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也表示,我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无论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我国何时才能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百年老店’?”
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不过,要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经给民营企业出口文化产品初步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孙明章认为这还不够,他建议,对于缺少固定资产的文化企业来说,真正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的帮助,应当是政府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中国文化外贸基金,而不是事后退税返还的机制。
《云南映象》“走出去”的启示
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缺席”,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所催生的一批年轻且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演出商,正在迅速向国际进军,成绩斐然。尽管它们还很稚嫩,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舞蹈家杨丽萍制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全球巡回演出:从深圳出发,将走遍欧洲各地。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上海对新华社记者说,《云南映象》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将在全球8个国家10个城市演出200余场,预计票房收入达1700万美元。
丹增说:“云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海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云南的文化企业要敢于把国际市场当成‘主战场’!”
在国外,这个剧目被改名为《香格里拉》。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仅仅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字就足以带来浓郁的东方情调。这部本已精雕细琢的舞台作品再三改动,整整压缩了一个小时,以适应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敢于投入巨额资金并承担国际市场的风险,也是《云南映象》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云南映象》选择了欧美一流的演出商作为合作对象,采用共同投入、收益分账、保底分成的形式,这就需要中方投入巨额资金。出品人孙健君说,在美国和欧洲,仅试演阶段,除了美国演出商投入的70万美金和欧洲演出商投入的200万欧元外,推出《云南映象》的我国派格公司也投入了1200万元人民币,这种大胆的投入,为《云南映象》最终进入国际演出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