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呼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参与为辅助的原则,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激发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目前,全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1.03亿元,其中30%为农民筹集。
呼兰区是哈尔滨市农村比重较大的区,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168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占75%。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区委、区政府认识到,要想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除了政策倾斜,扶持服务外,必须激活农民这个主体,实施三个放权。
一是把主动权交给农民。由区农委、组织、宣传等部门成立宣讲团,深入乡镇村屯,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区新农村建设办将国家和省市建设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印成小册子,挨家挨户发放到农民手中;各乡镇还设立广播站,用朴实的语言把政策讲给农民听。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百村千户问卷调查。在规划设计、项目选择、筹资筹劳上,放胆、放手让农民参与进来,使新农村于建设之初就根植于民,让农民说上话、做主人。沈家镇沈家村在完成村内路面硬化的基础上,村民理事会决定实施排水明渠建设,并主动向镇里争取“以奖代投”政策,要求按政府、村民以1:1的投入比例,落实补贴资金。在区镇政府的协调下,一条4200米排水明渠如期竣工。祁堡村在讨论拟建项目时,村民表示,除改水、改房、有线电视项目外,应优先建一条2100米的村内路,打通工业小区与哈肇路之间的交通瓶颈。道路建成后,村民们又自主进行亲缘招商,引资430万元,建成建材市场和粮食加工厂两户企业。此外,在村民直接参与下,罗斌村率先建起了现代化太阳能浴室和电子阅览室,使村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用农民的话说:“门口有商店,家家通有线,村里有广场,随时能上网,我们也成了城里人。”
二是把决策权交给农民。为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家人,全区制定出台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项目建设提请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制度,从机制上保障农民群众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使农民由幕后转到台前,由当“配角”变成唱“主角”。沈家镇罗斌村有一个万余平方米的臭水坑,村里原计划把坑填平,建一处休闲广场,在提请村民大会表决时未被通过,取而代之的是改广场为建荷花塘,既能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能美化环境兼具休闲功能。目前,集垂钓、赏花于一体,具有观赏性和古牌楼特点的景观荷花塘项目正在筹建之中。
三是把管理权交给农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区镇两级政府积极借鉴赣州模式,放手让农民筹建自己的理事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沈家镇罗斌村和双井镇护路村为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经村民理事会研究组建了保洁公司,负责垃圾清运、道路清扫和绿化管护等工作,保洁员工资统一由农民自筹支付。这两个试点村还分别引进了电子触控式政务管理系统,村两委定期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使用、筹工筹劳等村级财务、村务情况公之于众,使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情况一目了然。康金镇兰阳村道德评议会制定了本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并写进了村民自治公约,目前,该村“十星级文明户”比重已达到90%,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蔚然成风,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不良习气得到彻底根除。
到目前,全区共筹集建设资金近1.03亿元,其中农民出资出劳出物出车折合人民币3016万元,占总投入的30%。在上级帮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全区新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17个,农民生产致富项目152个,今年试点村人均收入预计实现4320元,比去年增长5.4%;建设通乡、通村路和村内路114公里;新建、改建农房4.6万平方米;实施给排水工程26处,试点村镇自来水入户率100%;成功推进45个户用沼气和太阳能应用试验;新增绿化面积4732亩。落实农村商业网点195个,建成综合活动室17个、休闲广场5个、图书室17个,发展信息终端265个,为5个村屯2160个农户安装有线电视,改造村级卫生所5个,试点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