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鱼”事件折射了本市不少景观河道的“软肋”——自身水体循环能力弱。据记者了解,截至去年,本市中心城区总长336公里河道,已经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但仍无法排除部分河道出现水质不稳定、经常反复的现象,这可是一个经常让水务部门“头痛”的难题。
(记者 吴晓青 胥柳曼)
景观河道水质“本体”就差
景观河道水质的“本体”就差,大多数都是来源苏州河、黄浦江的水。对此,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本市绝大多数的内河水都是4—5类水,景观河道的水质也是同样,虽然经过治理,水变清了,但一旦遇到下雨、河道疏通不畅,水质就会出现反复。
“内河水体循环不够是一大顽症。”该位专家表示,水系整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本市政府近年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综合整治,并已经初步见效,但由于水系的复杂性,这就决定必须经常面对一些异常情况。
比如说,今年咸潮提早到来,就必须关闭水闸、暂停水体循环,这就是对整体水系的一个考验。据介绍,浦东一共有4600余条段的河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大多数河道都是引用长江水的,虽然长江的水质明显要好于黄浦江,但每年冬季都会面临咸潮的危害,因此关闭水闸是一个无奈之举,目前还未找到另外一个更好的方式替代。
考虑过建设水库改变河道用水
据该位负责人透露,本市早就考虑建立一个大型的备用水库,在满足饮用水的同时,必要时可以改变景观河道的供水,避免咸潮等带来的危害。
但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考察,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也就是说,目前本市景观河道的水质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还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大多数内河道仍面临自然条件的考验。
推广生态河道提升自身修复能力
为此,本市有部分河道也在采用生态修复技术,种植一些生态植被等,促进景观河道的水体循环。
据记者了解,目前黄浦江上游的涵养林建设,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旁的梦清园建设等,都是靠“生态修复”的手段让河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使水体自我净化、自我恢复。
让清清河水重现可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除了沉水植物外,不少技术人员还想办法栽培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并在河道内放养适量的螺蛳、河蚌、小鱼。市河道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植物、生物和谐共生,才能帮助河水变清。在遇到像关闸几天的情况下,河道自身可以进行循环修复,就不至于出现这样大面积的死鱼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