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冯亦珍 钱晨祎)10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传出信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获突破性进展。
从去年4月2日至今年1月22日,中国首次开展的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获得重要成果,完成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科考和国际大洋科技交流任务,为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维护中国海底区域利益创造了条件。
环球科考是一个国家介入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的先决条件。中国“大洋一号”历时297天的大洋环球科考,航行43230海里,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完成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多学科的综合科考,并开展了国际间大洋科技交流。首次大洋环球科考共获取各类样品近万公斤,环境数据40多万个;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多项调查,履行了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机构签订的《勘探合同》;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成功回收了两套中国布放时间最长的锚系,获取了有关海底的温度、盐度等信息。
本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在大洋科考史上写下许多第一:利用声呐技术为大西洋和印度洋“画像”;成功探测到新的热液异常位置;观察到了热液活动区内的生物景象;在三大洋均获得了完整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样本、热液活动区生物样本、热液沉淀物样本等,获16个国内纪录和多项世界首次。
中国的大洋科考活动始于15年前。15年来,中国在大洋资源勘查技术、深海运载技术、深海开采技术、深海生物基因利用和大洋科学考察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以及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高新技术成果。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