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尤生前照片子尤的妈妈(中)用鲜花和诗歌向爱子告别。
10月22日凌晨2时50分,以《谁的青春有我狂》而知名的16岁少年作家吴子尤,在北京复兴医院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24日上午10时,子尤遗体告别仪式在复兴医院告别室举行,著名作家徐晓、子尤生前老师、同学及好友共400余人为子尤送行,《吉祥三宝》的演唱者全家还在现场送上了优美的歌声。 人们手中的红玫瑰和悠扬的歌声代替了白花和哀乐,使得这一场告别仪式不像是生者与逝者的永别,而更像是一次聚会。
告别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子尤的照片,从刚出生到16岁。正中的挽幛不是常见的白色,而是红色的,上面写着“永远的子尤”。下面的照片也不是我们习惯的那种仪态端庄的黑白遗像,而是子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彩色大幅照片。这一切冲淡了这狭小昏暗的告别室本来应有的压抑气氛,宣告了仪式主人的不同寻常。
妈妈柳红始终面带微笑,轻轻地抚摸子尤的遗容,一首一首地朗诵他的诗作。子尤的老师、校长、出版社的编辑、为他治疗的医生……大家把手中红玫瑰的花瓣一片片撕下,撒在子尤的身上。沐浴在玫瑰花雨中的子尤神态安详,仿佛正在做着一个美丽的梦。最后来到的是子尤小学和中学的同学们,他们每人手中都捧着一个小小的蜡烛,温馨的烛光环绕在子尤周围,一个诗与歌的仪式就此开始。《吉祥三宝》的演唱者布仁巴雅尔为子尤献上一曲蒙古长调,却在哽咽声中几不成曲;布仁巴雅尔的女儿诺尔曼唱起了子尤临终前写的歌。子尤帮过的人和被他感动的人,泪光满面,泣不成声。
子尤的妈妈柳红没有流泪,像她在悼文中所写:“做你的妈妈令我受宠若惊,令我要进步,令我要好起来。失去你,妈妈多么难过。但是,亲爱的孩子,妈妈一定如你所愿,活你希望的样子。”柳红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子尤把所有的病痛都能当成一种经历、一种财富。当他的身体已经出现水肿的时候,他还在说:‘我热爱啊,我水煮的身体!’”
出生在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尤从小就是个不平常的孩子,母亲是吴敬琏的秘书,父亲是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子尤说自己“4岁听故事,5岁说相声,6岁看卓别林电影,7岁开始试文笔,8岁转向写作,小说、散文、随笔、现代诗、古体诗、杂文,无一不猎”,而且常有惊人言论。子尤在病中创作的《让我心痛的妞妞和〈妞妞〉》一文,对“周国平哲学”提出大胆质疑,令他声名鹊起。去年他还曾出版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合集《谁的青春有我狂》,书名充满斗志,有评论称作者“笔力完全超过一个15岁孩子的水平,与当今流行的80后作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该书出版后,子尤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南方周末》《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都采访过他,感动了无数读者。
在病床上,子尤看了台湾知名学者李敖的书和电视节目,逐渐喜欢上李敖并给他写了一封信。2005年9月,李敖在北大演讲结束后,专程到医院看望了这个少年天才。
24日下午,李敖通过记者的专访电话得知了子尤离去的消息。回忆起2005年9月21日中午两人在病房10分钟的会面,李敖感慨“见得值”。李敖自称达观,虽言“对生命的来与去,不多愁,也不善感”,却依然对记者道出“天不假年,以后的才气看不到了”。如今,欣赏子尤“把生命活到极限”的李敖,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两次嘱咐记者,委托记者把他的问候转致子尤的母亲。(刘易张学军许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