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宣誓。73年后,江苏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正军职离休干部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1935年3月,刘应启随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 此前,为准备长征,他作为先锋队员,曾两次偷渡嘉陵江。第二次渡江时,刘应启和31名战友组成尖刀排,利用夜色掩护,向对岸冲去。“刚到岸边,我们就被敌人包围。”刘应启回忆说,带队的副营长和指导员牺牲了,他的左肩也被敌人狠砍一刀。拖着残臂,他带领剩下的战士潜入江底。不料,浮出水面换气时,他的头部又被敌机枪击中。从此,刘应启头顶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弹沟”。那次偷渡,仅刘应启一人生还。
“三过草地,我都是收容队员。”刘应启回忆说,收到轻伤员,他就搀着他们行军;遇到重伤员,他便背着走。伤员没吃的,刘应启就将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他们吃,自己饿得受不了,就啃草根、吃牦牛粪。
西路军失败,正率队在甘肃省泾川县党原镇筹粮的刘应启,巧遇假扮成算命先生、孤身一人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他当即派3名同志护送徐向前找到党中央。
走过九死一生的长征路,只是开启刘应启战斗人生的第一步。此后,他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战火洗礼,闯过了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投身大小战役、战斗150多次,曾4度负重伤。
1965年,刘应启从江苏南通军分区政委的岗位上离休了。打那时起,这位老红军又以豪迈的战斗激情,开始了“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的新“长征”!刘应启被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聘为常年政治教育辅导员。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准备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给职工讲最后一课。刘应启的精彩报告,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的人。报告会一结束,工厂干部职工便在厂区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他们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半年时间,企业便走出困境并扭亏为盈。
这些年,得到刘应启帮助的特困学生和困难群众达230多人。为此,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刘应启最痛恨那些以权谋私、居功自傲的人。
大儿子刘东星当兵是在父亲当年的老部队。“团政委写信告诉他准备给我提干。”刘东星说,“爸爸对政委说,同等条件下,指标可优先给农民的孩子。”这一缓,刘东星就永远失去了当干部的机会。退伍后,他到扬州机械厂当了名装配工,如今下岗在家。二儿子刘中冬退伍时,正赶上扬州市公安干警扩招,他报名应试。市公安局领导征询刘应启意见,他却说:“老二这孩子好是好,就是缺乏闯劲,恐怕不太适合干公安……”就这样,刘中冬到电力修理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现在也早已下岗,在一个小区修摩托车。惟一的女儿刘兰新下放到农村,后来在当地结了婚。至今,女儿仍生活在农村,靠租鱼塘养鱼种菱为生。
2001年,刘应启的二儿媳下岗了。扬州市领导指示有关部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重新为她安排工作。刘应启对来人说:“如有可能,给她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好了。”
这是刘应启离休后惟一一次向组织提出的个人要求。
短评
刘应启在生命的晚秋,把心中的爱化作一件件实践我党我军宗旨的实事儿,默默地发着光和热。他说:“只有离退休的职务,没有离退休的党员。”
参加革命几十年,刘应启的地位变了,所处的环境变了。但他不居功,不自傲,不利用职权和自己的影响牟取私利,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像刘应启那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事业将无往而不胜,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