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至1987年海峡两岸经历了长达38年的隔绝。之后,两岸的往来受制于人为的阻力,台湾在许多大陆居民眼中,仍然有雾里看花之感。9月16日至10月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台湾美术发展1950年—2000年展”,使台湾美术的真实面貌得以展现,111位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121件(组)作品,给大陆的美术爱好者清晰勾勒出台湾美术50年的发展轨迹。
展览以年代划分单元。林玉山的《鹿苑》、黄君璧的《竹溪垂钓》、溥心畲的《山水》展示上个世纪50年代台湾水墨画的面貌;林之助的胶彩画《柳川》、郭雪湖的胶彩画《百合图》带有浓厚的日本美术的色彩;李梅树的《白衣小姐》则是油画的精典之作。公办美展和民间结社成为上个世纪5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的推手,大陆画家赴台令南北画派交融,国画在台湾空前发展。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单元,刘国松的《韵律之流》、陈其宽的《九十度回旋》已经突破国画的传统构图,渗入了现代艺术的手法,反映台湾当时“现代绘画运动”的风潮。刘国松提出抽象=现代、水墨=中国的概念,成为60年代台湾“现代水墨”的领军人物。1964年台湾曾举办“现代水墨画展”,展出郭明福、庞曾瀛、刘国松、庄喆等一大批画家的作品,显示传统水墨的现代化已成为更多画家的追求。60年代台湾的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现代版画会,成为引领美术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前卫画会。
接下来的10年,台湾美术界又进入对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本土文化的回归阶段,艺术家以台湾的乡村、民俗、街景、劳动者为题材,洋溢着对乡土的热情,融合在当时乡土意识高涨的大背景之中。在这部分作品的展示中,可以看到雕刻家朱铭的木雕《太极系列》、郑善禧的水墨画《傀儡戏》、欧豪年的水墨画《画龙点睛》。记者注意到,在记录台湾民俗的摄影作品前,观众指点议论,兴致很高,如黄永松的《眼》、姚孟嘉的《北港妈祖生7》、林柏梁的《席德进林宅写生——麻豆》。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台湾颠覆性的时代。1987年7月15日台湾结束长达38年的“戒严”,政治的重大变化引发美术界的震撼。自此,批判与抗议的精神进入艺术作品,艺术家尝试用新媒介、新手法与新符号表达社会的急剧变化。彻底剥离了传统的几何抽象画兴起,行为艺术在街头展演,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艺术登场,台湾美术界进入多元时代。这部分展览作品中如苏旺伸的油画《租界——外侨墓园》、陆先铭的《躇》、袁广鸣的录影投射作品《盘中鱼》等让人印象深刻。
参与此次展览策划组织工作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次展览中呈现台湾美术界50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尽力做到了。”
本报记者 陈晓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