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生命行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20年人类活动使地球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比资源再生速度快了25%,照这样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地球的生态环境很可能面临崩溃境地。
据《泰晤士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这份报告中主要以“生态足迹”作为标准,该概念由加拿大资源生态学家威廉·里斯于1992年提出,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参数,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大小。“生态足迹”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重。《报告》指出,通过对粮食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水产业、森林消耗等综合指标的计算,自1961年以来人类“生态足迹”已增长2倍多;特别是近20年,人类对地球的消耗比地球资源再生速度还快,这种“吃老本”的状况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人均2.2公顷,而地球可供全球60多亿人口消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海洋面积却只有人均1.8公顷。
《报告》特别指出,生物多样性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消减。对1313个脊椎动物的跟踪研究显示,1970年以来生物总量减少30%。热带物种(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衰减速度最快,大约已减少55%,温带物种保持稳定。海洋生物1970年以来减少了25%,特别是鳕鱼、金枪鱼和海龟数量锐减。上世纪末以来,生物栖息地缩减惊人,其中热带草原、湿地、热带稀树大草原、热带旱林等损失最大。生态变化也影响到了极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北极熊数量减少了30%。
作为《报告》的主笔人,乔纳森·劳和本·科伦将当前人类透支自然资源的社会称为“抛弃型社会”,他们呼吁人类尽快改变消费模式以拯救地球。乔纳森·劳提出,只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捕鱼量减少一半,资源消耗和资源再生间的缺口到2080年就可望弥合。今年4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布《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该报告指出,自1961年到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几乎超出了原来的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