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赞现场测试商户非洲礼仪
本报招募的“非洲礼仪培训志愿者”昨天到红桥市场珠宝柜台现场培训商户
昨天下午,本报组织近日招募的15名“非洲礼仪培训志愿者”来到红桥市场对部分商户进行了现场培训。已被确定为中非论坛期间重要接待场所之一的红桥市场近日致电本报,希望通过本报征集非洲礼仪培训志愿者。本报10月23日刊发了招募消息后,有30余名读者报名做志愿者,他们或是在非洲工作和生活过,或是熟悉和学习过非洲语言及文化,其中还包括一些高校的非洲留学生。
非洲籍留学生志愿者柜台前上起礼仪课
本报见习记者报道 柜台前志愿者讲得手舞足蹈,柜台后售货员飞快地记笔记,法语发音记不住,就先用汉语拼音记下来。昨天下午3点,在位于红桥市场三层的珠宝市场,本报组织的“非洲礼仪培训志愿者”被市场工作人员逐一介绍给各个柜台的商户。分别“结对”后,志愿者开始与售货员们隔着柜台交流起来。“法语你好怎么说?”“对非洲女士怎么称呼?”“非洲人喜欢买什么样的东西?”这三个问题的提问频率最高。记者看到有的售货员还拿出笔记本,一边发问一边记起笔记来。
本报组织的非洲礼仪培训志愿者分为两部分:在非洲生活过的中国人或学习非洲语言的大学生;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的非洲籍留学生。在现场培训中,前者主要是帮售货员速成“商务法语”,后者则从自身感受出发,告诉售货员什么是他们喜欢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的。
志愿者温振华年轻时在坦桑尼亚工作过多年,粗通英语和法语,通晓斯瓦西里语。和他一样,其他中国志愿者大多是老先生,他们流利的外语和对非洲的了解让商户们如获至宝。怎么用法语打招呼、怎么用英语介绍珍珠的真假与成色、非洲的年轻女士和年纪大的女士称呼上怎么区分……都是商户们关心的话题。商户李秀珍已经可以在售货时熟练使用英语、韩语和日语,为了迎接非洲友人,她特意开始学习法语了。这次碰到了上门的老师,李秀珍更是抓住机会学习。在和志愿者的交流中,她一直在飞快地做笔记。不一会儿,本子上已记满“你好”、“谢谢”等常用语的法语发音。
4位非洲籍留学生志愿者的汉语都非常流利,加上眉飞色舞的讲述,因而人气非常高,一时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商户参与到他们在柜台前办的“临时礼仪课”。特别是留学生志愿者们的现身说法让售货员们很受启发。
70高龄志愿者连夜整理出200个常用法语单词
本报记者报道 昨天下午,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参赞伊亚苏·达拉与三名曾在非洲工作过的志愿者为红桥市场20多名商户上了一堂生动的礼仪课。志愿者中70岁高龄的杜女士曾经两次援助非洲,她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精通法语。为了参加本报组织的这次志愿服务活动,这位老人精心做了准备。她随身带来一叠打印的A4纸,上面写着200个常用的法语单词。她告诉记者:“‘你好’,‘您需要点什么’,‘这是您的收据’等,这些单词都很常用,这是我连夜整理出来的,希望有点法语基础的商户可以突击学习一下。”
另外,一些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也对商户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北京购物时常常遇到商户拉扯的问题,这样不太好,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情绪;有些人表现出对非洲客人的皮肤、头发的颜色等相貌好奇,有人路过后便窃窃私语,这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等。
微笑测试
埃塞俄比亚驻华参赞
测试商户培训效果
测试时间:10月26日16点30分
测试地点:红桥市场3层8号柜台
测试者:埃塞俄比亚驻华参赞伊亚苏·达拉
昨天下午4点半,埃塞俄比亚驻华参赞伊亚苏·达拉也来到了红桥市场三层的珠宝市场,以“顾客”的身份对刚刚接受完本报志愿者非洲礼仪培训的8号柜台进行“测试”。
本报记者陈凯一报道见伊亚苏·达拉在8号柜台驻足,两名女售货员赶忙热情地用英文打招呼,并问其是否需要帮助。
伊亚苏·达拉对柜台中的绿色玉镯表现出兴趣,说他想为小女儿买一个作为礼物,但不知道这种玉镯是适合男孩戴,还是适合女孩戴。女售货员领会后一边回答玉镯是送给女士的,一边将玉镯戴在自己手上以便让伊亚苏·达拉理解得更清楚。随后,双方展开了讨价还价的“大战”,卖方给出了260元的高价,而伊亚苏·达拉故意还出20元的低价,卖方三次让价后给出了“友谊价”100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交。
“测试”结束后,伊亚苏·达拉对记者说,他感到最满意的是8号柜台的售货员在服务中对他表现出的热情和尊重,而且没有因为他还出低价就给他脸色看。在交流方面,他也基本感到满意,售货员的英语水平可以让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没有沟通的障碍。他说,非洲的部分国家使用英语,部分使用法语,但是即使法语国家来的非洲朋友一般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购物,所以售货员掌握英语就足够了。但让他感到不大满意的是价格的水分太大。他说非洲人一般习惯于货真价实,很少讨价还价,价格水分太大会让他觉得难有购物的安全感。他希望志愿者在培训时可以对商户介绍些非洲人的类似的生活细节,可能会对商户有很大帮助。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