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国内最大一起外资药企并购案:德国拜耳12亿“吃进”感冒药
传闻已久的中国制药领域最大一起外资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25日,拜耳医药保健与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盛科技,600771.SS)联合宣布,拜耳将以10.72亿元人民币(约合1.0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有限公司止咳及抗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如果交割期间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将再额外支付1.92亿人民币(约合1900万欧元)。 这样算来,拜耳总共将付出12.64亿元人民币。昨天,大盘呈现涨势,但东盛科技复牌后下跌了2%。而在金融界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对于东盛此次剥离OTC业务,49.11%的投票认为优质资产变卖,不看好;只有39.73%认为获得资金支持,看好。
将“白加黑”收编
拜耳本次所收购的止咳及抗感冒非处方西药系列产品在2005年的销售额为3.308亿元人民币(约为3240万欧元),其中包括“白加黑”这一保健消费品领域重要的品牌。据悉,此次收购包括盖天力位于江苏省启东市的生产设施及与该品牌有关的全国销售网络。该交易目前正在接受必要的管理审批。
拜耳看中本土营销网络
拜耳医药保健主席阿瑟·希金斯说:“此项交易符合拜耳医药保健加强OTC业务的全球战略,同时也将提高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自2005年收购了罗氏的OTC业务,原先OTC产品线并不丰富的拜耳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OTC生产商。而在中国,拜耳的OTC实力还远没有达到如此规模。目前,东盛科技的“白加黑”品牌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感冒药市场排名前五位。而盖天力的自身品牌也非常具有竞争力。医药管理咨询专家则分析:OTC市场有点像快速消费品,而不少外资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借助本土成熟的营销网络,是一条捷径。
并不预示外资并购潮?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牛正乾表示,东盛只是个案,绝不意味着外资并购潮来临。理由有两个:一方面,外资收购会考虑与自身产品匹配的问题,不会轻易收购,另一方面,作为民族医药企业,国内企业也未必愿意卖。牛正乾认为,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医药产业大环境对外资更有利,包括打击商业贿赂、审批换证、飞行检查、招标采购等政策都对外资有利。就算是招标采购,在价格上外资药品开始不占优势,但是,跨国药企通过自己的行业组织原研药协会的出面,也很快扭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