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全国60多所工读学校的校长汇集郑州。昨日(26日),校长们就工读教育改革发展交流经验。如何消除社会偏见,让孩子能大大方方进入工读学校,成为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现状
招生多靠托管、强制
“工读学校招生难,不是适合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少,而是大量应该来的学生没有来。 ”郑州市工读学校校长夏启超说。
他算了笔账:“现在哪所初中没有三五个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学生’?而郑州市仅市属、区属普通初中加起来就有上百所。工读学校在郑州只有我们一所,目前在校生却只有80余名。”
就这仅有的80余名学生,也大多是普通中学托管到工读学校来的。学生改造好后,仍回原学校就读,毕业拿的也是原学校毕业证。而托管之初,为说服学生、家长,老师们仍免不了磨上多日的“嘴皮子”。
探因
工读学校是少管所前身
为什么那些不被普通学校接受的“问题学生”,宁愿在社会上流浪,也不愿进工读学校呢?“这与工读学校的诞生背景有关。”夏启超说。
1955年,我国第一所工读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工读学校开办。当时,国内还没有少管所,工读学校便承担了部分少管所的职能。上世纪90年代以前,工读学校主要接收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通过半工半读促使其转变。
但现在,随着少管所的发展,工读学校开始主要接纳和教育有厌学倾向、行为习惯较差的“问题学生”。
建议
把工读学校办成“学生医院”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副处长吕同舟说,办一所工读学校,等同于办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把普通学校“啃不了的硬骨头”放到这里改造。就好像一家有3个孩子,一个生病了,他就需要更多的关爱。“问题学生”就是不小心被不良习惯感染了的孩子,把他们送进“学生医院”,接受更多的关爱,家长应该更放心。
为了尽量不影响孩子的未来,目前,国内的工读学校已纷纷改名,如郑州市工读学校将改为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这是纠正社会偏见、淡化‘工读’痕迹的第一步。工读学校盼望着‘问题学生’能尽快大大方方地走进来,接受‘治疗’。”夏启超说。(肖海丽)(来源: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