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商报记者 金科报道在昨天中国银行举办的江苏首届“债务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等相关单位的专家纷纷表示:在市场环境剧烈变动的今天,有外币负债的企业必须有效管理自身的外币债务,以规避市场风险,降低财务成本。 根据昨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字,随着2005年7月21日起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近2.6%。而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后,美元基准利率已经从1%的历史低位回升至5.25%,汇率、利率的一系列变动已经给我们身边的进出口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
外币债务风险巨大
数据显示,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省,今年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700亿~2800亿美元,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6。尽管早在几年前政府就察觉到国内企业对外币债务风险管理认知上的空白,2004年国家发改委曾专文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中长期外币债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但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江苏真正在利率、汇率风险上有所防范的企业目前仍然很少。“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过因汇率风险造成企业破产的案例”,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资金部总经理黄钰平告诉江苏商报。“不少企业共同面临着上亿元的外债,而且还款期限很长,最长的甚至达到了30年,这些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这方面的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借入大量低利率的日元长期外债,根据1985年的外汇行情,1美元=240日元,即4元人民币。1994年4月,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改革,汇率调整为1美元=8人民币,1995年4月,日元已经升值至1美元=80日元。也就是说,1985年企业以4元人民币的成本借入240日元,如果10年之后需要购汇偿还的话,成本就变为了24元,上涨6倍。同样存在的还有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波动会给企业带来未来利息支出或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在偿还债务期间利率不断上涨,则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就会一加在加;相反,若利率不断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下跌的更优惠的市场利率,损失了机会盈利,同样令债务成本大增。当企业借用固定利率债务后市场利率下降,或借用浮动利率债务后市场利率上升,其结果都将导致企业的利息负担加重。以美元6个月LIBOR而言,1986年年均为6.823%,1989年时,平均为9.269%,到1993年,降至3.418%的低位,2000年又反弹至6.65%左右,2003年又降到1%左右。目前又大幅度上升,市场变动相当频繁。
企业该如何避险
“企业可以通过远期交易、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期权、以及几个品种的综合产品达到避险的效果”,黄钰平表示。江苏商报了解到,对于有这部分需求的进出口企业,银行可以从企业的债务结构,控制水平,以及风险的忍受程度等方面为其设计出一套方案。例如,去年江苏省内一家纺织品出口企业曾在中行做了一笔美元兑人民币6个月远期结汇业务,将于2005年11月份进行资金交割,成交价为8.1438元,金额为30万美元。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2005年11月以8.1438元的价格向银行将30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到期日,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约在8.0左右,企业成功避免了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在规避利率风险方面,企业则可采用利率互换等方式锁定成本。某大型企业有1亿美元的中长期债务,五年期限。按照国内目前通行的做法,该笔美元债务利率支出将以6个月LIBOR(或3个月LIBOR)加点的形式计算,企业面临美元利率走高的市场风险。为规避该风险,该企业可通过与银行叙做利率调期,将浮动利率支出转化为固定利率支出,也就是说,五年期内中行向企业支付LIBOR加点的浮动利率用于偿还贷款利息,企业只需向中行支付固定利率即可,这样企业就完全不必考虑美元利率涨跌对债务成本造成的影响,而专心致志于生产经营活动。“某些案例表明,保值到最后,与当时的市场汇率相比,保值所确定的利率与汇率水平并不是最优的,但事实上,保值最根本的目的与功效在于规避市场向不利方向变动的风险,从而让企业有效预知和控制财务状况”,黄钰平最后表示。(编辑 若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