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7日讯记者杨健报道:今天,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京联合宣布,今天在京闭幕的首届亚洲碳博览会上,共签署温室气体减排交易18项,达成合作意向42项,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将把交易获得的巨额资金,用在风能发电、煤层气利用和小水电建设等方面。
这只是我国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成效的一小部分。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广生透露,到今年10月24日,我国政府已批准130余项交易申请,如果交易实现,可减排温室气体6亿多吨,获得资金30多亿美元。
就在碳博览会闭幕发布会外的展厅里,西班牙安第沙公司与北京国际电力新能源公司的交易签字仪式刚刚结束。“对方同意支付7.46亿元,帮助我们建设一座10万千瓦的风力电站。”北京国际电力新能源公司的刘云波十分高兴。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介绍,《京都议定书》要求签约发达国家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比1990年减少5%,这是一项成本高昂的任务。在欧盟,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27欧元,日本的减排成本达50—80美元/吨。“发展中国家开发新能源、促进环保缺少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在本国实现减排又非常困难。清洁发展机制提出了一套绝妙的解决方案: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此抵扣它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全球碳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
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今年1—9月,全球碳交易总额为220亿美元。在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卖家是中国。到今年10月,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共批准交易380项,其中我国有27项。江苏两家制冷剂生产企业因每年减排温室气体1900万吨,获得9.3亿美元回报,成为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温室气体减排交易。
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巨奎林透露,未来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节能和煤层气利用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达4.47亿吨。中国政府将从碳交易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
“这绝对是一桩多赢的买卖。”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的韦格利表示,这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把减排成绩“卖”给发达国家,获取资金推动本国的清洁发展,“而最终获益的是整个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