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争耀)10月28日,记者从汉长安城考古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借助人文科学和生物科学,对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中发现的众多动物骨骼标本进行了鉴定,反映出了汉代长安城周围肉食资源充足、水草丰美。
据了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试掘的第三、四层地层内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主要为下颌骨,其次为肢骨,另外有个别肋骨、肩胛骨及脊椎骨等。经鉴定,这批标本均为脊椎动物,以哺乳动物为主,全部标本可分为鱼类、爬行类、兽类,至少代表11个属种,包括鲫鱼、鳖、黄鼠、草兔、狗、马、猪、牛、羊等。除鱼、鳖类外,其余都是兽类。专家初步认定,在这些兽类标本中,除兔和达乌尔黄鼠外,其余的可能都是家畜。据此推断,汉长安城城墙守卫人员可能主要是以家养的羊、猪、狗等为肉食资源,偶尔也猎获一些野生动物和捕捞一些水生动物鱼或鳖作为肉食补充。
“一般来说,遗址或墓葬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主要依靠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来推断,家畜只是对环境的适应和补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刘振东副研究员说,该遗址的野生动物为草兔、黄鼠及鱼鳖类。草兔也叫蒙古野兔,个体较大,重4—6斤。这些兔子主要以草类为食,也以嫩枝、树皮、树苗、农作物幼苗、蔬菜和豆类等为食。蒙古黄鼠也叫达乌尔黄鼠,主要食物为草类。家养动物马、牛、羊为食草动物,家猪吃粮食的同时也吃青草,狗虽然为食肉动物,但现在的狗几乎变成了杂食动物。综上所述,当时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以草地为主,同时还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草地上有草兔、蒙古黄鼠等食草动物,水中有鱼、鳖等水生动物。
在这个遗址的地层中,出土家猪的标本与关中地区汉墓中以家猪为陪葬的特点明显不同。专家们据此解释,遗址地层中发现的牛和马除可能作为汉代人的肉食资源外,牛可能更多是作为畜力进行耕作、而马则更多的用于作战和运输。据专家分析,地层中骨骼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吃剩的骨头,另一方面可能是作为畜力、运输、作战而自然老死和战死的动物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