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康熙的影响“别人都说我讲得很好,我家里人说我费了力气才讲得很好,我自己觉得要是不费力气,可能讲得还不如人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节目制作过程中,阎老推掉了所有的会议和出差,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节目内容的准备上。 每次讲座都要准备2万多字的讲稿,从周一到周四,每天写5000字的文稿,周五串稿子、给家人试讲,周六再进行一次修改和调整,晚上散步的时候他一边遛弯儿一边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阎老说:“如此认真准备,周日上讲台之前心里还是觉得准备不够。”
话外音:阎老研究清史是从康熙入手的,他到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找相关书籍来看,图书馆8时开门,去了还得先办手续,书出库最早得9时,按规定11时书又得回库;中午图书馆不开,得等到14时上班,书再出库就是15时,17时又得入库,一天三次,很耗时间。看阎老治学如此辛苦,首都图书馆后来给阎崇年放宽了限制,中午可以在那儿待着,和工作人员一起,人家休息他看书,第2天书也给他留着,不回库,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阎老说他这种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是从康熙皇帝身上学到的。康熙身为帝王,富有全国,享受不尽,却终身都在学习。康熙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学习,然后再上早朝,早朝之后回到宫里接着工作和学习———学习书法,学习儒家的经典,学习自然科学。康熙晚年半身不遂,手拿不了书,就把书放在案上看,还坚持每天写1000个字,当右手写不了字后,就换左手写,这种过人的学习精神成就了康熙的过人之处,所以他的思想超过他同时代的人。阎老说,前几年因为老有人找他签名,他想,那就练练字吧,结果,案台、笔、墨、纸都准备好了,就是一天都没有写,主要是静不下心来。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学的是袁崇焕的品质
阎老对袁崇焕这个人物情有独钟。他说袁崇焕有很多优秀品质,最重要的就是勇敢,不论是多么凶狠的敌人,还是险恶的政治环境,袁崇焕都勇敢面对,绝不退缩和屈服,这一点对阎老的影响很大。遇到困难怎么办?克服!遭遇挫折怎么办?战胜!每个人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和坎坷,但是就要有一种精神———勇敢,勇敢地去战胜它。
阎老说,他这一生碰到的困难太多了,除了监狱没有坐过,别的困难都碰到过。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在“文革”之前的下放与“文革”之中的遭遇。不过,最困难的时候,阎老还是很乐观,他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和战胜困难,“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想着光明。日落之后,不就是日出了吗?”
话外音:1963年年轻的阎崇年被下放到北京南口农场劳动,“五九”的冬天刮着六级风,他穿着背心在野地里干活,那是一种磨难,但并不觉得苦,他觉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也不耽误读书。因为一边工作一边看书,被人打了小报告,说他不好好劳动,劳动时候看书,还是宣传封建的线装书。劳动队的领导就把阎崇年叫去,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阎崇年说:“这是改造思想的地方。”领导又说:“知道你还不好好学习马列毛选,还看封建毒草的书?”阎崇年回答说:“我是学习历史的,研究清史的,清朝的书没有平装书也没有精装书,全是线装书。”领导说:“你回去等候处理吧。”一个星期后,阎崇年又被找去了,领导说:“你读书的精神是好的,但对群众的影响恶劣,这样吧,以后派你去值夜班。”
“文革”期间为了躲过红卫兵的抄家,阎崇年还把宋本清版的《十三经注疏》等书都包上了书皮,还在上面工工整整地用钢笔写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样才使得早期买的许多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阎老说:“自己能够有今天的学术上的积累,实在要得益于下放的三年遇到了那位好领导,他就给我安排上夜班,其实就是让我有好一点的环境看书,这样看到我看书的人也能少一些,《努尔哈赤传》就是在‘文革’的时候写成的。”教子有方是从帝王“家教”那里受到启发
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阎老说:“你们知道清朝皇帝怎么教孩子的吗,康熙叫儿子背书,背100遍不行,得背120遍;儿子不肯,康熙说,我小时候就是背这么多遍才记住的。不信?你随便拿一本书,随便抽一段。于是,康熙当场就背给儿子听,一字不差,儿子佩服得不得了,乖乖地背120遍。”
阎老说,皇子们读书都非常刻苦,早上4点钟就要到书房,中午就吃侍卫送来的“快餐”,一直要在书房读到晚上6点钟;康熙每天要去书房检查两次,抽查皇子背书,老师还要拿着书对照才能挑出错来,康熙不用,光听就能挑出错来;皇子骑射课上学射箭,康熙亲自上场做示范,连射三箭,箭箭中靶心,皇子们不服都不行。阎老说,现在一些父母,让孩子做功课,自己在上网看电视,孩子怎么能服气呢?所以,教育还是得言传身教。
阎老说,他很钦佩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最优秀的一个品质就是开创,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大清帝国,努尔哈赤的这种开创精神对于他的后代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从皇太极到康熙都勇于开拓进取,完全继承了努尔哈赤的这种优秀品质。至于后来的八旗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恰恰是把他们前辈的开创精神丢掉了。他认为,作为年轻学子,最重要的就是开创,一个人只有具备开创精神,才可能做很多的事情,如果没有开创思想,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就很难做大事,也很难担负起重大责任。
话外音:阎老有三个孩子,个个都像父亲一样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在国外的两个孩子,一个学社会学,一个学医学,在国内的孩子学法律。受父亲的影响,他们都很喜欢历史。
“女儿原本想走我的路,但我坚决不同意,女孩子研究历史太苦了!”阎老说。阎老的儿女们都很上进,现在也都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绩,这大概是继承了他能吃苦的优点吧。问题1.李先生问:古代的历史怎么写下来的呢?比如清朝的历史,每个皇帝每天干什么,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呢?
阎崇年:一种是皇帝每天有起居注,就是这一天做什么事情,专门有官叫“起居注官”,专管皇帝的言和行。但有一条规定,就是皇帝自己不能看记录,比如说今天记录皇帝什么事情,第二天皇帝想要看看你怎么记录的,那不行;还有一种就是档案,比如说臣子给皇帝上的奏章,皇帝批示完了后就是要入库,同时还有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就保存下来,这样重大事情都有记载,还有重要的军报等等。
问题2.赵女士问:为什么清朝12个皇帝出现了13朝?
阎崇年:清朝历史一共有12个皇帝,就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算起,到清宣统为止,一共12个皇帝。296年,如果从清顺治入关算起到宣统一共是10个皇帝。清朝是12个皇帝,每个皇帝一个年号,但是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来改元叫崇德,这样12个皇帝就变成了13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是说的13朝,皇帝是12个。
问题3.刘先生质疑:《明亡清兴六十年》是否在美化清朝历史?
阎崇年:我既不姓朱,也不叫爱新觉罗,我干吗得罪人呢!以前我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闻过则喜”,我并不担心批评和争论,因为每个人去比较事物的参照物不一样,我说的只是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我尽可能地引用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和一致的观点、看法,其中也有一些个人预设,但不下结论,而是希望能引发学术界的争论。
问题4.杨女士问:顺治到底是怎么死的?是被郑成功炮轰于厦门吗?
阎崇年:顺治死于天花。关于被郑成功炮轰于厦门,没有一条证据支持这个说法。
问题5.杜先生问:慈禧出生在哪里?
阎崇年:同治的母亲慈禧太后,由于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响与作用,对其身世,有多种说法。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谓众说纷纭。除北京说之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 2 浙江乍浦; 3 内蒙古呼和浩特; 4 安徽芜湖; 5 山西长治。
问题6.房女士问:有人说,明朝对当代的影响超过了清朝对当代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阎崇年:超过和不超过哪有一个量的概括?总之都是有影响,到底多大,不可以量化。从中国历史长河来看,清朝的历史影响有三点:第一点,奠定中华版图;第二,多民族统一;第三,传承中华文明。
问题7.吴女士问:康熙微服私访过吗?
阎崇年:没有,我看过康熙的起居档案。现在作为戏来看就可以了,别当历史来看,别当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得益于康熙的影响“别人都说我讲得很好,我家里人说我费了力气才讲得很好,我自己觉得要是不费力气,可能讲得还不如人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节目制作过程中,阎老推掉了所有的会议和出差,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节目内容的准备上。每次讲座都要准备2万多字的讲稿,从周一到周四,每天写5000字的文稿,周五串稿子、给家人试讲,周六再进行一次修改和调整,晚上散步的时候他一边遛弯儿一边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阎老说:“如此认真准备,周日上讲台之前心里还是觉得准备不够。”
话外音:阎老研究清史是从康熙入手的,他到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找相关书籍来看,图书馆8时开门,去了还得先办手续,书出库最早得9时,按规定11时书又得回库;中午图书馆不开,得等到14时上班,书再出库就是15时,17时又得入库,一天三次,很耗时间。看阎老治学如此辛苦,首都图书馆后来给阎崇年放宽了限制,中午可以在那儿待着,和工作人员一起,人家休息他看书,第2天书也给他留着,不回库,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阎老说他这种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是从康熙皇帝身上学到的。康熙身为帝王,富有全国,享受不尽,却终身都在学习。康熙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学习,然后再上早朝,早朝之后回到宫里接着工作和学习———学习书法,学习儒家的经典,学习自然科学。康熙晚年半身不遂,手拿不了书,就把书放在案上看,还坚持每天写1000个字,当右手写不了字后,就换左手写,这种过人的学习精神成就了康熙的过人之处,所以他的思想超过他同时代的人。阎老说,前几年因为老有人找他签名,他想,那就练练字吧,结果,案台、笔、墨、纸都准备好了,就是一天都没有写,主要是静不下心来。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学的是袁崇焕的品质
阎老对袁崇焕这个人物情有独钟。他说袁崇焕有很多优秀品质,最重要的就是勇敢,不论是多么凶狠的敌人,还是险恶的政治环境,袁崇焕都勇敢面对,绝不退缩和屈服,这一点对阎老的影响很大。遇到困难怎么办?克服!遭遇挫折怎么办?战胜!每个人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和坎坷,但是就要有一种精神———勇敢,勇敢地去战胜它。
阎老说,他这一生碰到的困难太多了,除了监狱没有坐过,别的困难都碰到过。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在“文革”之前的下放与“文革”之中的遭遇。不过,最困难的时候,阎老还是很乐观,他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和战胜困难,“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想着光明。日落之后,不就是日出了吗?”
话外音:1963年年轻的阎崇年被下放到北京南口农场劳动,“五九”的冬天刮着六级风,他穿着背心在野地里干活,那是一种磨难,但并不觉得苦,他觉得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也不耽误读书。因为一边工作一边看书,被人打了小报告,说他不好好劳动,劳动时候看书,还是宣传封建的线装书。劳动队的领导就把阎崇年叫去,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阎崇年说:“这是改造思想的地方。”领导又说:“知道你还不好好学习马列毛选,还看封建毒草的书?”阎崇年回答说:“我是学习历史的,研究清史的,清朝的书没有平装书也没有精装书,全是线装书。”领导说:“你回去等候处理吧。”一个星期后,阎崇年又被找去了,领导说:“你读书的精神是好的,但对群众的影响恶劣,这样吧,以后派你去值夜班。”
“文革”期间为了躲过红卫兵的抄家,阎崇年还把宋本清版的《十三经注疏》等书都包上了书皮,还在上面工工整整地用钢笔写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样才使得早期买的许多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阎老说:“自己能够有今天的学术上的积累,实在要得益于下放的三年遇到了那位好领导,他就给我安排上夜班,其实就是让我有好一点的环境看书,这样看到我看书的人也能少一些,《努尔哈赤传》就是在‘文革’的时候写成的。”教子有方是从帝王“家教”那里受到启发
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阎老说:“你们知道清朝皇帝怎么教孩子的吗,康熙叫儿子背书,背100遍不行,得背120遍;儿子不肯,康熙说,我小时候就是背这么多遍才记住的。不信?你随便拿一本书,随便抽一段。于是,康熙当场就背给儿子听,一字不差,儿子佩服得不得了,乖乖地背120遍。”
阎老说,皇子们读书都非常刻苦,早上4点钟就要到书房,中午就吃侍卫送来的“快餐”,一直要在书房读到晚上6点钟;康熙每天要去书房检查两次,抽查皇子背书,老师还要拿着书对照才能挑出错来,康熙不用,光听就能挑出错来;皇子骑射课上学射箭,康熙亲自上场做示范,连射三箭,箭箭中靶心,皇子们不服都不行。阎老说,现在一些父母,让孩子做功课,自己在上网看电视,孩子怎么能服气呢?所以,教育还是得言传身教。
阎老说,他很钦佩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最优秀的一个品质就是开创,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大清帝国,努尔哈赤的这种开创精神对于他的后代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从皇太极到康熙都勇于开拓进取,完全继承了努尔哈赤的这种优秀品质。至于后来的八旗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恰恰是把他们前辈的开创精神丢掉了。他认为,作为年轻学子,最重要的就是开创,一个人只有具备开创精神,才可能做很多的事情,如果没有开创思想,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就很难做大事,也很难担负起重大责任。
话外音:阎老有三个孩子,个个都像父亲一样刻苦努力,学有所成。在国外的两个孩子,一个学社会学,一个学医学,在国内的孩子学法律。受父亲的影响,他们都很喜欢历史。
“女儿原本想走我的路,但我坚决不同意,女孩子研究历史太苦了!”阎老说。阎老的儿女们都很上进,现在也都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绩,这大概是继承了他能吃苦的优点吧。&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