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贸易前途无量(上)
——中非贸易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与非洲贸易往来始于1950年。中国政府秉承“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同非洲各国的经贸关系,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日渐提高,中非互利合作潜力大,前景广。
于培伟
中非贸易发展的四个阶段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非贸易规模从1000多万美元增至数百亿美元,贸易对象由一、两个国家增加到50多个,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非贸易的发展比较顺利。其中,贸易方式从1950年代初的民间贸易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官方贸易,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种类增加至几十种,贸易伙伴从最初的北非国家扩展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贸易支付方式由记账支付逐渐转向现汇贸易。
1950年代是起步阶段。1950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仅有1214万美元,占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有贸易往来的只有摩洛哥和埃及;到1959年,中国已同19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额达0.9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7倍多。出口商品从单一的茶叶为主,逐步扩展到茶叶与粮油产品(占56.2%)、轻工产品(占16.2%)、钢材(占11.7%)和机械产品(占3%)等。
1960年代中非贸易继续得到发展。到1969年,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非洲国家和地区增至38个,中非贸易额达到1.82亿美元。这一时期,由于外汇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中非贸易往来主要采用易货贸易方式,以记账支付结算,在促进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贸易品种。
1970年代中国对非贸易发展较为迅速。贸易额从1970年的1.77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7.65亿美元,增长了4.3倍,其中中国对非出口增长了4.2倍,自非进口增长了4.5倍。特别是随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达47个,与中国签署贸易协定的非洲国家也达到30个。根据平等互利原则,中国也积极增加了非洲国家的磷酸盐、棉花等进口,商品结构更趋多样。该阶段采用现汇贸易与记账贸易并行的支付方式。
第二阶段(1979年-1989年):徘徊前进阶段。19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伴随着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和国家对非贸易政策的调整,中非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1980年中非贸易额11.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7.47亿美元,进口额3.84亿美元。整个1980年代,中非贸易一直在8亿至12亿美元之间徘徊,1989年贸易额仅达到11.7亿美元。其间,中国自非进口持续下降,贸易顺差有所增大。
这一时期,中国对非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有茶叶和土畜产品(占17.1%)、轻工产品(占14.3%)、纺织和服装(占13.4%)、机械产品(占5.4%)、粮油食品(占3.7%)等。国内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公司在非设立了150多个贸易中心或办事处、200多个贸易公司及分拨中心,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非贸易的发展。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稳定增长阶段。19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开始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伴随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及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中非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广泛开展起来,推动了对非贸易的迅速发展。1990年,中非贸易总额为16.7亿美元,到1999年已增至64.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6%。其中,对非出口一直逐年递增,进口也大致呈上升趋势,中国基本保持了顺差地位。
这一时期,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对非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比不断上升。1999年,中国对非洲出口的机电产品达到14.8亿美元,约占对非出口总额的36.1%,其次是纺织品和服装(占25%)、轻工产品(占13.4%)和鞋类产品(占10.5%)等。中国自非进口商品大类为石油和农、林、矿初级产品等。中国在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不断扩展。1990年,中国对非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的仅有苏丹一个国家,到1998年已增至包括南非、埃及、尼日利亚、摩洛哥、安哥拉、加蓬等在内的14个国家。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10月,为加强中非在新世纪的友好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中非双方共同创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开启了中非合作新纪元。这一论坛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在新形势下中非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也使得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2005年,中非贸易额已达到39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了一番,5年间年均增幅高达32%。2006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中国对非出口110.3亿美元,从非进口145.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和51%。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伙伴已遍布非洲各个角落。2005年,中国对非洲出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达26个,中国从非洲进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达18个。贸易结算方式在经历了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现汇双轨制贸易等阶段后,目前基本上以现汇贸易为主。这一阶段,也是中非贸易结构、方式、对象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中非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非洲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加快发展、联合自强意识不断增强,开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并加大了区域化建设力度。2002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非洲国家间的团结合作从政治领域向全方位拓展,并将社会、经济发展提上首要日程。这些新变化,为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中非经贸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非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规模增长不断跃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中非贸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速大幅提升。1950年代,中非贸易从1950年的1200万美元增至1960年的1.1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第一个亿美元的跨越。之后,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从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也用了20年时间,而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近400亿美元,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一时期,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递增,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增长势头。
进出口商品结构更趋多样化。近年来,中国对非出口商品构成逐步从纺织、服装、箱包等轻工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转变。特别是2000年之后,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的产品,逐渐占到中国对非出口商品总额的半壁江山。举例来说,2005年11月,布隆迪一次性采购我国某品牌汽车1740辆,作为布本国军队用车;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新舟60飞机也在非洲获得了17架销售合同;2006年1月,山东某公司获得向安哥拉出口110台推土机的一揽子大宗销售合同。家电产品销售更是在非取得可喜进展,每年约有数十万台空调、洗衣机、电动车等进入非市场。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自非进口大类为石油和农、林、矿初级产品等。目前,原油、铁矿砂、棉花、钢铁制品、原木、钻石、锰矿砂、铜制品、烟草等,占中国自非洲进口总额的85%。其中,近年来有较大增长的是中非能源贸易。2005年,中国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总进口量的28%,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
“大经贸”战略发挥出积极效应。早期的对非贸易,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范畴,其中也包含一些由于援助项目带来的出口。但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中非贸易已逐步发展为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多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相互结合,投资带贸易、工程带贸易的特点十分突出。以境外投资为例,自2000年至2005年,国内企业共在非洲地区设立了100多个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这些项目中的70%是以国内设备、厂房和仪器等投资,每年还可带动数亿美元的零配件、主辅料等产品出口。对非承包工程的快速发展,也是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苏丹实施的石油开发项目,就带动了大批石油钢管等设备出口。
贸易促进平台和政策日益丰富。进入21世纪后,中非贸易关系更加密切,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35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联)委会机制,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机制和法律框架的建立,为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中国政府做出了包括减债等在内的一揽子承诺,表达了加强与非洲平等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关于《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的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规定,为进一步拓宽自非洲国家的商品进口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上述规定,共有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种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从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2003年在这190个税目项下,我国从非洲25个受惠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0.76亿美元;2004年的进口额达2.08亿美元,一年净增了1.3亿美元。2005年,我国自非洲上述25个受惠国的进口贸易总额达58亿美元,比上年度的39亿美元猛增了47.2%。这一优惠关税措施与其他支持政策一起,构成并不断丰富了对非贸易的政策体系。
总体来看,近年来中非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也给中非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商品物美价廉,适合非洲市场的消费层次,对提高非洲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自非洲进口的原油、原木、铁矿砂等能源与矿产品,满足了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咖啡、钻石、工艺品等具有非洲特色的产品,也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这充分说明,中非贸易的增长是一种利益双赢的关系。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