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体制基础
——“深化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理论综述 张学森 本报记者 车海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实,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体制基础。 在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日前召开的“深化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达成了上述共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党执政思维的转变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表明我们党的执政思维从过去“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会者认为,这一判断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深刻思考,是推进改革与发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说,以往一些很好的政策取向难以落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理论基础的问题未解决,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养琰说,必须摈弃那种你死我活的“单向思维”、零和博弈的“零思维”,提倡共生共赢的“双向思维”,这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说,经济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商品等价交换,这个原则反映到思想观念上就是自由、平等、民主。
在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深入推进改革攻坚
与会者强调,现在所讲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社会。在这样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关键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体制创新。中央一再强调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同时提出来,勾画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及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等与会者认为,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在理论层面上回答三个重大问题:
其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最重要、最现实的意义,就是要抛弃苏联模式;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那么,就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主体的公有制是什么?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也需要计划,但必须明确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种计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江春泽等还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指出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在1921年秋天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对于列宁思想的这种变化,应做全面细致的历史考察,掌握列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精髓。只有这样,才可能进一步推进攻坚阶段的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体制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落到实处
与会者一致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王东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范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晓亮、唐宗焜、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等,分别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发表了看法。综合与会者们的意见,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体制基础;第二,坚决遏制腐败。要抓好两头,一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二是要加大反腐败力度,重点解决腐败分子非法收入过高和人民群众合法收入过少的差距问题;第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第四,转变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五,尽快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公正、客观的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第六,加大和谐社区建设的力度。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改变过去居委会简单改变名称的做法,健全社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居民自治,实现社区和谐;第七,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形成的根源在于克服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谈判权力的不平等,是对市场交易中谈判权力垄断者的抗衡力量,是维护公平交易的经济、社会机制。
与会者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