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传说中”的封刀之作——亲自为家乡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已于中秋亮相,这座被90岁高龄的贝老称为“小女儿”的建筑,由贝老亲自揭开盖头,正在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
从起初新馆的提议、选址就争议不断,在8年中,新馆从无到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游客们也看到了一个在争议声中日渐完善的苏州新博,显然在其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细的技术含量作为支撑。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隐藏着的些许不和谐的音符,在新馆亮相时相继出现。其中既有游客素质的问题,也有馆内的硬软件应该加以完善的呼声。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不少人的眼中,苏州新博显然正经历着细节的拷问。
拷问一 字里字外的“字文化”急需承认
既言博物馆,就不会缺少“字文化”,很多时候,游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就是从一个个字上开始的。
但苏州新博的“字”被认为有点少——“苏博的展品,大多数的文字说明都没有,很多看了也不了解,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是很多游客的心声。一游客告诉记者,这次的展品很多都是很珍稀的,比如犀牛角、张希黄竹刻笔筒等,但是只有一个名称,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对参观者来说是种损失,对博物馆来说也是个缺陷。
记者到现场转了一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除非你付钱获得额外语音导游服务,否则只能自己看。
有没有字,或者有多少字是一个问题,而由字组成的语言传播能力如何同样面临各种看法的压力。苏州新博在每个展馆进口处都有该展馆所展文物的一个时期和大体情况的前言说明。有游客反映,展馆图片里的前言解说词,用词太华丽,太远离普通游客,有些生僻字都不认识。
到底如何呢?记者节选了《吴中风雅》展览前言中一段:“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这不仅是因为苏州是山川钜丽、风土清嘉的江南奥壤;声名文物、群彦汪洋的人文渊薮;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都会;更为具体而感官的则是麋鹿姑苏的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君子的雅人深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很多游客认为,每个展览的前言都很精彩,特别是《吴中风雅》的一系列展览,不是老生常谈,人所共知的文物知识,而是文笔优雅,意味深长。在问到对前言解说词的看法时,一游客认为这个是众口难调,说深了不适合大众的理解,说浅了又显得没水平,知识水平高的人不屑读。但是既然是博物馆,那么应该相信去参观的人多数还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
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传播,太“文”当然不行,土得掉渣也不好。而是应该结合现场的氛围进行适当的调节。忌讳的是不文不白,疙疙瘩瘩,让人看得累、看得生厌。
拷问二 藏多藏少的“馆文化”需要组合
不少游客在参观后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苏州当地的馆藏这么少?“就算比较好的陶瓷馆里,也没见几件官窑的东西,苏州博物馆在藏品方面还要加强啊,没有好的藏品,就没有再去的欲望了。”一游客说。
虽然游客认为是藏品少了,但据记者了解,新馆目前陈列展品1100件,而贝老为新馆设计展厅,所考虑的容量也正是这个数字。而现在游客在展厅中看到的大部分精品却并非苏州博物馆馆藏。比如,主展区设立的系列常设展览“吴门书画”中,大部分书画来自上海博物馆;现代艺术展厅此次展览的赵无极、蔡国强、徐冰等的作品,则是通过贝聿铭的影响介绍而来;而由保安把守的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则来自辽宁故宫博物院,玉雕类《金蝉玉叶》则是来自南京博物院……
揭开神秘面纱之后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并不能马上成为“世界名馆”,却有可能将是一个“美丽的空壳”,这曾是该馆副馆长、资深考古专家姜捷博士最担心的事情。成立于1960年的苏州博物馆目前有1.3万件文物。如果再加上之后的收集,苏州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在1.6万件左右,但是能在新馆开馆所展出的精品却不多。对于馆藏少的原因,“新馆已经具备收藏保管任何文物的条件,我们希望新馆在未来几年能够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苏州博馆馆长张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巧妙地回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游客来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是冲着贝老的建筑去的,顺便看看展品。这样就使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游赏功能面临必要的组合:既能提供建筑上的艺术鉴赏功能,也能提供“藏文化”上的鉴赏功能。其标准应该是,看建筑的不会嫌藏品少,看藏品的也不会嫌藏品少。
拷问三 管前管后的“管文化”待上层楼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馆藏单位,管理文化必不可缺。但是,记者在现场却发现了诸多不谐之音。
苏博内的水池,是苏博的中心景观。但是记者看到了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有小游客往河内扔垃圾,还有游客走到水池的台阶处用手划水。在池边拍照时,不少游客有攀折树枝的习惯,要不靠着,要不就是拉着树枝。馆内工作人员表示,有时游客多根本就管不过来。因为馆内的植物都是贝老精心挑选种植的,希望游客还是改掉这个毛病。
在展览馆内,记者还发现,在一些展览文物的玻璃罩面上有很多划痕,一些游客光看还不够,还要将手扒在上面,还有的就是用随手拿的钥匙故意划。记者看到,一旁的工作人员只有不停地提醒,当问到游客的素质时,他只是摇头说:“不像想像的那么好。”
然而,也有游客认为光批评游客素质是不公正的,苏博不能把问题全部寄望于游客素质的提高,而应在整体管理机制上想办法。
有位细心的游客表示,在他参观完新博后感觉整体比较精细,但是一些细节仍然暴露出了问题,为了能让新博更完善,他不得不说一下。例如,有一个过道门上的螺丝,居然拧进去一半,露一半在外面;苏博正大门上的一个金属装饰环,据说是陕西飞机厂订制的,可是上面拧的螺丝,参差不齐,而且螺丝质量看上去很一般,一经风雨,很快会生锈。而记者也发现,虽然开馆已有10多天,但馆内某些墙角处还有散落的建筑施工材料,和馆内的整体格调很不合适。
该游客认为,这也是管理上的败笔。
逛完苏博,出口安排的是配套的商场,很多游客都想买点苏州特色礼品带给亲朋好友,但很多人只能望物兴叹了。“所售物品从观感来说,档次还算可以,可是这价格,就让人有点吃不消了。一件普通的印花圆领汗衫,就因为有个苏博的标记,就卖160元。有点太贵了。”一游客说道。而一些外国游客有时看着商品价格,也会操着熟练的中文,边摇头边说:太贵了,太贵了!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馆内检票处自动玻璃门的进出口,经常有老人游客在出门时被撞伤的情景。由于进口处是感应自动门,两边是两扇固定的透明门,在人多的情况下,游客出来时误以为透明的侧门是开着的出口,就径直走出去,结果硬生生地被撞到头。记者问到原因时,门口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两扇固定玻璃门上都有提醒标记,是游客自己没有看到,但记者发现,门上的标记很小,正常平视很难发现。
苏州新博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和谐、科学的管理同样体现着一个单位的“文化程度”,可以说,越是新生事物,它的管理就越是一个制约因素,如果开头就乱哄哄的,对其发展当然不利。苏州新博的管文化需要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