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量增加可仍门庭冷落
高三一开学,昆明某市重点学生陇晴就把学校图书馆的借书证退了。“本来就很少借书,现在更用不着了。”她并不觉得遗憾,“退证的时候一看,两年里我才借过不到10本书,还都没有读完。 ”这个文科班的语文课代表说自己还算借书多的:“有的同学压根儿从没办过借书证。”
陇晴就读的这所中学,近几年一直在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馆藏书量增加到了4万多册。但图书馆负责人崔轶统计的数字显示,只有39%的学生办理了借书证,而踊跃借书的仅百来人。在去年图书馆新楼建成之前,这个数字更低。
昆明另一所重点中学图书馆拥有近10万册图书,尽管学校为每名学生办理了借书证,但据馆长秦宛观察,经常处于流通状态的借书证只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历史教师陈瑜感叹:“本应是素质教育实践阵地的中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小。”
学业负担重 爱读“不费脑子”的书
陇晴的同桌苏正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迷,但凡军事杂志他一期不落地租来看,遇上特别喜欢的也在报刊亭买。虽然有借书证,却几乎从来不用,因为他觉得学校的藏书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兵器发展。
他说许多同学都是如此:“我们爱看的书,学校没有;学校有的,我们不爱看。”学生们说,学校的书数量少、书籍旧、更新慢。
刚办证那会儿,苏正也曾兴致勃勃地想好好“啃”几部名著。结果,一本厚厚的《基督山伯爵》背在书包里1个月,也没有翻上几页。
第二次,《红与黑》也落得同样命运。自那以后,苏正就把借书证束之高阁了。“读不下去。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上10节课,晚上还有一大堆作业,根本就静不下心来。平时还是习惯看那些不费脑子的书消遣一下。”
喜欢看消遣类书刊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与图书馆的门庭冷落形成对比的是,校门口的租书店非常受欢迎。3个靠墙的大书架上,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动漫书、流行小说和杂志。每到放学,这里就挤满了前来借书还书的学生。“租一天两三元,能在好几个同学中间传看。”一名刚借了一本韩国青春小说的初中女生说。
其实,图书馆员们了解学生的兴趣:女生爱读青春、言情小说,男生爱读武侠和玄幻类。但每到采购时,他们还是颇费踌躇:一方面很希望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这类读物大量占据书架。尽管学校没有下禁令,但是,“学校里的图书应该是正面的、主流的”。昆明一中图书馆的一位老馆员说。
据历史教师陈瑜观察,学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9个书架中,教辅书占据了两个多书架,科普类有一书架,人文类约有3个书架,以文学名著和人物传记居多。还有一书架英文原著和一书架小语种的书籍,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几乎无人伫足。
研究性课题资料学生喜欢网上搜索
让陈瑜最忧虑的并不是图书馆藏书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偏离。他发现,中学图书馆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文献检索方面的功能也几乎退化为零。
本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鼓励教师摒弃过去那种有标准答案式的作业,给学生布置研究性课题,陈老师已经做好准备接受各种稀奇古怪的“研究结果”,没料到,这些结果还是如同“标准答案”一样完美一致。
陈老师心里清楚,学生们都是“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研究”出来了,很少有亲手翻书查来的资料。有的学生直接上交打印稿,甚至没有编辑一下,更谈不上严格的引文注释了。“倒是有几个学生乖乖地写上了‘摘自某某网’。”陈老师有点哭笑不得。
“我也问过学生,为什么不去图书馆查资料?有的说,太麻烦,没有时间;有的说,不知道怎么查。”他担心:检索信息的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但学生除了网络搜索外,没有接受过文献检索的训练。长期使用网络上不加辨别就转载的“二手”资料,学生不仅会逐渐丧失“掩卷长思”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失去对书本知识的敬畏感,失去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秦宛也观察到,为研究一个课题而专门来查资料的学生很少。他对本校学生的评价是: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很强,却缺乏积极探索书本知识的主动性。不过他承认,图书馆在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利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工作是空白。
前几年,资深图书馆员崔轶还经常应邀为学生讲解图书分类和检索的知识,只需要一节课,就能教会大家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是现在,她已经很久没有上过讲台了,“似乎这类兴趣课被取消了,学校不太重视这个”。
最难的是怎么把学生“拉”到图书馆里来
秦宛认为,这种局面与长期以来中学图书馆“可有可无”的地位有关。他走访过昆明大部分中学图书馆,“有的学校,就是一个人、一间教室,十年八年都是那些书。学生上课,他上班;学生下课,他也关门。”由于被认为“技术含量低”,图书管理员是许多领导家属趋之若鹜的“闲差”。许多中学图书馆没有专业人员,馆藏陈旧、更新缓慢,长期乏人问津,形同虚设。
据了解,教育部对一级完中图书馆的馆藏要求是生均40~50册,而昆明绝大多数中学离这个标准还相差甚远。
2003年5月,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将中学图书馆定位为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经费投入增加了,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其作用的认识并没有随之增长。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身份仍显尴尬。除了开学时发放教科书,图书馆和整个教学系统的关系似乎是隔离的。
秦宛叹道,教育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图书馆也力图改变过去应付式的工作态度,主动指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是由于学校以考分为重、学生课业繁重,施展不开拳脚。
为配合学生的作息时间,昆明部分中学已经延长了开馆时间。可多出来的午休时分,自习室里座无虚席,多是埋头赶作业的学生,很少有人起身到阅览室里转转。下午放学,除了初一年级,都要补课至18时。
“其实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最难的是怎么把学生‘拉’到图书馆里来。”一位馆员说,“学生一天上那么多课,我们也没法儿跟任课老师抢时间。”
秦宛说,建设现代化中学图书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说,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馆藏有待进一步丰富,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网络的引入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只有重新唤起学生对图书馆的兴趣,硬件设施的改善才有意义。而这,仅靠图书馆员的努力是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