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夜,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落幕,整个过程可谓波澜不惊,总归是众影星共襄盛举,观众各得其所。倒是开幕当天“影视炒男”宋祖德主演的“变性风波”,成为盛典期间一大亮点。虽则这场记者会并非电影节计划内活动,闹剧本身却与国产电影以及电影节的尴尬现状不无吻合,一样充满了浮躁与喧哗。
曾经广受观众拥戴的电影节,如今不仅观众不买账,娱记提不起精神,连那些为自我宣传而无孔不入的导演、艺人,也有不少人瞧不上眼。
公允地说,问题首先出在国产电影本身。国产电影缺乏活力,一方面老导演电影更年期不顺,普遍热衷于所谓大片,结果出来的多为大烂片,只见糜费钱财,不见形式创新,更乏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新导演露面难乎其难,比如在电影圈混了那么多年的贾樟柯,国际大奖不知拿了多少,至今在国内却仍被视为“新人”。更有甚者,一部新人新作《疯狂的石头》就让电影人感激得一塌糊涂。殊不知,一个宁浩的背后还站着多少不乏才具却难以一展身手的新人,一部“石头”背后,还有多少新片难以浮出水面。
在好莱坞电影帝国阴影下,国产电影本就呈现弱势,即便如此,国产电影话语权仍为少数自大狂、炒作狂所垄断,院线一年到头成了几位“国产大师”专场。只见“金鸡”独立,不见“百花”齐放,国产电影焉有起色,谈何繁荣?
回到电影节本身,机制问题向来为人所诟病。两大奖分分合合,从来就没有真正整合在一起,没有统一定位,也就难以凸显竞争力。现在二奖各自独立,却又合在一起办节,忽而“专家奖”忽而“群众奖”,到头来还只能是貌合神离,奖、节分离。更严重的是,这种做法加重了电影节“不捧新片捧老片”的固有弊端。电影节获奖作品大多公映多时,有的片子大奖已经拿了一圈,如此一来,不仅观众倒了胃口,由于对电影不具推介作用,导演明星对此也兴趣索然。
电影节将通俗电影与主旋律电影掺杂一起评选的做法,也使得评选标准紊乱,既不利于推广通俗电影,又不能讨好主旋律电影。本届电影节《张思德》与《功夫》齐登场、“牛玉儒”与“霍元甲”互较量的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电影“人格分裂”。电影节向来还秉持“不捧新人捧旧人”传统,每届电影节总是那么些老面孔得奖,最终只能是没得奖的不再盼望,得奖的也乏激情。此外,再加上评选机制缺乏稳定、权威评选程序,更直接导致电影节影响力严重下滑。
现在,据说电影节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带着评委、导演、明星和娱记们遍游全国各地。但是,电影节不是草台班子,没有固定举办地点,等于失去了营造电影文化的根子,电影节的文化形象自然也无法与主办地风土文化完美糅合一起,而不同的主办地也只会将电影节当做走过场来对付。
多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贫乏的国产影坛,一个浮躁不堪的电影节。由此,电影节看上更像是一个祭坛,而“金鸡”、“百花”则是为国产电影献祭的祭品。只不过,现场充满了喧哗,而非沉重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