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午7时45分,记者跟随闸北区的独居老人巡视报告员赵玉华,来到虬江路88岁的陈老太家,敲了敲门,没人答应。邻居告诉赵玉华,陈老太还没醒。赵玉华便来到了居住在育婴堂路86岁的张老伯家访问:“药服过了吗?”老人告诉她还没有,于是赵玉华迅速从床头柜上拿出了老人每天服用的药片。“天凉了,晚上睡觉冷不冷?”当了解到老人有点冷后,赵玉华便在老人的衣橱内拿出了一条毛毯给老人盖上。
从张老伯家出来后,已是上午8点15分,赵玉华又来到了丁老伯家……到下午4点,赵玉华已访问了15位老人。她告诉记者,上午没看到陈老太,不放心,准备再去陈老太家。“如果24小时内得不到老人的任何音讯,我就要向居委会汇报并采取必要措施,来不得半点马虎!”
每周三晤结对老人
2005年5月,闸北区投入40万元专款,在全市率先组建了一支36人的独居老人巡视报告员队伍,专门巡视全区1104位需要重点看护的独居老人。
根据要求,巡视报告员平均1人和30位老人结对,与老人每天保持电话联系;每周3次与结对的老人见面;通过上门或电话问候,了解老人安危,帮助满足老人提出的需求;遇到老人突发险情,在第一时间作出妥善处理并紧急上报,并为每位老人建立个人档案;每月还针对自己联系的老人作简要小结,交街道备案。
据了解,36名巡视报告队员由辖区内品行端正的再就业人员,经过培训后组成,其月工资为600元。
家住延长中路的76岁独居老人楚美红一提起巡视报告员就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一天上午她突然感到胸口不适,像有人用手紧紧掐住自己脖子,想叫叫不出,气也喘不过来。这时,恰巧巡视报告员上门看望,发现她脸色难看,马上送她去了医院。通过心脏手术,老人才渡过危险。从此,楚美红老人逢人便说:“感谢政府对独居老人的关心,我的命是巡视报告员救回来的!”
陪伴胜似亲生子女
巡视报告员不仅像老人的子女一样,有时还承担了买米买油陪老人看病等任务。图南社区有一位独居老人平时一人在家,身体又不好,闲得实在无聊,颇感痛苦,现在只要巡视报告员上门探望,老人总拉着她的手,有说不完的话,比对自己的亲闺女还亲。老太牙齿不好,巡视报告员就陪她去牙防所,一路做伴,扶着老太楼上、楼下看完病,再将老太送回家。老太也很关心巡视报告员,看到报告员上午东家下午西家地跑,一直念叨着:别太累了。因老人家住五楼,时常担心因为有时自己不在家,让报告员楼上楼下白跑,便和报告员商定,以窗户的开关为信号,窗户关时就代表不在家。本报记者周其俊
安康通资助8千名用户
本报讯(记者周其俊)作为市府实事项目,今年上海对8000名生活困难的安康通老年用户的一年服务费予以全额资助,同时推出8万张话费低廉、使用简便的“移动安康通助老卡”。这是日前本市“重阳送温暖——慈善安康通卡、移动安康通助老卡”颁发现场传出的信息。
“安康通”紧急呼叫援助系统自2001年建成开通。5年来,“安康通”共为老年用户提供居家生活服务70多万次,涉及家政护理、家电修理、物业维修以及免费医疗、保健等人性化服务,并通过提供紧急救助服务为4800多位老人挽回生命。
截至目前,上海“安康通”用户总数已达6.5万户,遍及全市19个区县,“安康通”已被广大社区老人亲切地誉为贴身的“电子卫士”、“电子保姆”。
首家全老人社区结构封顶
本报讯 (记者周其俊)重阳节前夕,我国第一家“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全老人社区——“亲和源”公寓日前结构封顶。
社区一期工程投资近4亿元,坐落在上海市南汇康桥镇,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设有生活区、医疗区、商业区、活动区四大区域,可容纳1500余老人居住。社区还规划建立以老年专科为特色的“亲和源”医院,从而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
据悉,目前这家老人社区60%以上的房间已被预订。
爱心奶为老人送健康
本报讯(记者钮怿)今天是重阳节,家住上海长寿社区的93岁老人史渊芳从今天开始每天都会收到社区免费送来的一瓶牛奶。和史渊芳一样,长寿街道3000余名80岁以上老人都将从今天开始陆续收到社区送来的“爱心奶”。
为提高老人生活质量,长寿街道推出“长寿关爱工程”:除针对80岁以上老人的“送牛奶、保健康、祝长寿”项目外,街道还将为60至69岁老人提供“送旅行、添快乐、祝长寿”服务,每年组织该年龄段老人进行一次“一日游”,而70到79岁的老人将成为“送寿桃、贺喜庆、祝长寿”项目的受益者。
本市举行敬老慈善义演
本报讯 (记者 周其俊)昨天下午,“同在蓝天下——2006重阳敬老慈善义演”在兰心大戏院隆重举行。
义演中,来自小红帽艺术团的小演员们以一支欢快活泼的歌舞《小白鸽》拉开了演出的序幕,越剧青年演员沈倩、王婕演唱了越剧《梁祝·十八相送》,著名滑稽戏演员王双庆、翁双杰演出了独角戏《拉黄包车》,越剧演员赵志刚清唱了越剧《沙漠王子》选段等。
来自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女记者合唱团演唱了《家乡》、《红色娘子军军歌》等歌曲。
图为: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为老人说戏。
本报记者 郭一江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