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能培训政府买单
本期执行:早报记者谢伟端颜鹏黄艺芬实习生陈怀安郭石燕文图
引子
子:妈妈,为啥学费还不给我?
母:因为你爸还找不到工作,家里没有钱。
子:为啥爸爸找不到工作?
母:因为他没有专业技能,工厂不要他。
子:为啥他不去学?
母:因为家里没有钱。
这样的对话,未必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当“钱——培训———工作”形成一个不可解的死循环时,政府出面,决心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费用承担下来。
据统计,泉州市还有近25万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这项新的举措,也是针对这部分人。能否收效,或者收效是否明显,政府部门,也在捏一把汗。 劳动力的困惑:花钱就业?培训?
见到摩的司机小王时,他的车已被交警部门查扣。由于证照不齐,小王将很难取回他那辆可以称为“非法营运工具”的摩托车,这也意味着他可能要另谋出路了。
记者:“为什么不去工厂里打工呢?”
小王:“不需要劳动技能的工作,收入太低。收入高点的,又不要我。”
记者:“为什么不要你?”
小王:“人家要看证书(指劳动从业资格证)。我又不懂什么技术,只会开摩托车。”
记者:“为什么不去参加劳动培训,拿张证书呢?”
小王:“哪有钱?”
记者:“可你不是还花钱买了辆摩托车吗?”
小王:“那不一样,买了我马上可以去赚钱,把本捞回来。去参加劳动培训,先别说自己能不能结业,即使拿到那张证也不知道有没有用,没底啊……”
实际上,小王家里比较贫困,买摩托车的3800元也是他东挪西凑来的。而一次劳动培训,其实只要几百元钱。但不仅仅是小王,据他说,包括乡里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受培训,“嫌贵”,花不起那钱。
平心而论,相比今后收入的增长,培训费当然不贵。只是,在许多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中,还有这样的顽疾,他们习惯于扔进钱马上能见效的投资,他们乐意去花钱购买例如摩托车这样的“生产工具”,而对培训之类的费用,多一分他们都觉得受不了。小王还提到,也有人认为培训就是“读书”,没点天分的都结不了业,这样先投入一笔钱就更不值了。 部门新举措:近25万劳动力剩余
据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苏渊明介绍,泉州市农村人口达545.2万人,劳动年龄类的人口有297.7万人,而目前,据统计,从业的人口只有273万人,“也就是说,还有将近25万的农村劳动力剩余。”
为什么还会有将近25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呢?苏渊明分析说,在农村,有的劳动力家庭经济条件好;有的农务、家务缠身离不开;有的是残疾人士;有的技能低下;有的年龄大又没有技术,又不愿意干体力活等等。
“多年来,全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60多万。但是每年还有不少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出现,比如大中专农村的毕业生仍未就业的,初中毕业未升高中的劳动力等等。”他说。
今年将培训6万人
从今年起到2010年,全市将组织2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技能培训。今年培训6万人,且泉州本地和外地人员将一视同仁地享受优惠措施,这样的做法是首创。培训的对象包括三类:
一是泉州市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以及未能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二是已经在泉州市就业的本地、外来农民工;三是泉州市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贫困户、被征地农民等。
三类培训时间均不少于120课时。每人补贴300元以下
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培训科林东坚科长说,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原则上每人补贴不超过300元;农村低保户、贫困农民和紧缺工种等市重点培训对象,原则上每人补贴不超过500元。目前,省里的191万元拨款已下放到泉州市各县(市、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鼓励培训人员进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泉州市有7000人可进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他说,对于职业技能鉴定,省里拨款70万元,每人100元;市里拨款56万元,每人80元。各县(市、区)再根据财力拨款。目前,省、市的部分拨款已下发到泉州市各县(市、区)。这样,每人至少有180元,这笔钱用于职业技能鉴定已经足够。
将建10个培训基地
“市里计划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万人,这在政策上是没有障碍的。”苏局长说,但是在培训上,就要解决与产业相互匹配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基层干部的配合,把他们从农村里挖出来。”
培训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培训基地。
“泉州市将建立1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林东坚科长说,这些示范基地承担培训劳动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这些基地都比较有特色。比如泉港把农民工转移培训成水手等。
据悉,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对这10个示范基地进行大检查,以保证这些机构合格。
采用多种形式并进
苏渊明局长透露,目前,泉州的慈善总会也介入进来,为贫困学员进行培训提供补助,特别是贫困的农村青年。
“今后,我们还将逐步提供那种一进企业就能用的劳动力。”苏渊明局长说,在培训上,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并进。有的培训单位是公办学校,包括职业院校,如黎明大学、泉州农校、医高专等职业高专;有的培训单位是民办学校;还有的是企业自己组织员工培训;还有一种是企业直接向培训单位购买培训成果等等。
但是有的企业在人员培训上很不正常,苏渊明局长说:“不管有没有经过培训、有没有文化,企业都大量招进来,其实这样会加重企业的培训任务,把原来社会需承担的培训任务,给承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