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五点半,打开山东齐鲁电视台,白白胖胖的主持人“小么哥”便笑眯眯地出现在背景是一面屏风的小演播室里。他不是专业科班出身的“精英”主持人,而是一个已经说了十几年相声的戏曲演员,此时的“小么哥”不是长衫马褂的老行头,却变着花样地穿上花里胡哨的T恤衫。 在他那似乎被剃刀剃成三角形的眉毛一抖之后,便操着山东口音对你说:“现在我们开拉。”
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在整个山东省,这档名叫《拉呱》的节目平均收视率是55%。这意味着每100个正在看电视的人中,有55人在看这个节目;在济南,这一指标高达75%。
齐鲁台台长闫爱华说,他们正在制造一种全新的“曲艺新闻”或“新闻曲艺”。这就好像郭德纲的相声。“他的大多数相声说的都是一件一件的小事,这与我们的《拉呱》没什么不同。而我们,每天有35分钟时间都在‘说相声’。”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曲艺式新闻研讨会上,播放的《拉呱》片段让人们感受到“草根”主持新闻的娱乐化。
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村偷牛贼猖獗,老乡们只好挽着牛缰绳睡觉。新闻结束后,“小么哥”点评道:“逮住这几个,我给他们拴上环,让他们犁地去。”
还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小伙子女扮男装,顶着一个头盔去女澡堂偷窥,为了扮得更像女性,他在胸前的衣服里放了两个苹果。新闻结束后,“小么哥”说:“唉,你这个小子啊,怎么不放两个西瓜呢?”
“他已经不是在‘播新闻’,也超越了‘说新闻’,他是在‘表演’新闻。”《拉呱》节目的主创人员之一、齐鲁台报道部主任孙珊直言不讳。
的确,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这种新闻节目的架势也太“离谱”。主持人一张嘴就用济南话开始说新闻,带着“逗贫”的点评,时不时还把新闻编进顺口溜。
无独有偶,早在2004年,浙江杭州生活频道就推出了娱乐化的平民新闻《我和你说》,让唱“莲花落”出名的艺人翁仁康来主持黄金档。这位翁仁康,操着一口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来为大家说新闻、讲故事,到关键时刻还要唱上一段,该档节目播出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
在“草根”们娱乐化的新闻主持让老百姓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有人质疑这种带表演味道的新闻播报,是否仅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噱头?
齐鲁台台长闫爱华说,《拉呱》充满了老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溜门撬锁、鸡毛蒜皮、路见不平、拌嘴饶舌、第三者插足、儿子打老子;当然也不乏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家庭和睦、邻里相帮……这种明了、浅显的新闻事实加上主持人幽默尖锐的点评,形成了独特的新闻风格。“大多数草根层也更喜欢这种简单明了的播报方式。曲艺式新闻是将最严肃的节目形态‘新闻’与最娱乐的搞笑形态‘曲艺’实现了两极结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小么哥”主持的节目连时间、地点等新闻最基本元素也未必完整,甚至这些信息有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但是这些“并不重要”。他表示这个节目“打破了虚构非虚构、新闻非新闻的界限”,“它就是一个‘脱口秀’,真、假混在一起,我们过度往新闻靠的话会束缚它”。
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应天常,则对起用艺人作为新闻主持人表示出极大担忧。他认为,新闻主播、主持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体现新闻信息可信度。
应天常说,“平民化”可以是播音或主持的一种样式或风格,但并不等于提倡非专业人员播报主持新闻。其实,“平民化”是颇有难度的创造和追求。美国CBS曾有一位“样子像餐馆老板”的主持人,名叫查尔斯·库拉尔特,他主持《在路上》、《星期天的早晨》两档著名新闻节目达15年之久,直到1997年去世。他特有的“平民风格”极受观众的欢迎,并受到克朗凯特的夸赞,说他是“电视界真正有才华的人”。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懂得什么是新闻,懂得用恰如其分的格调向观众叙述新闻——而他本身原本就是一个出色的新闻人。
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其“文化身份”是形成“角色概念”的预设前提。起用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其既定文化身份与受众的角色期待出现错位,可能混淆新闻真实与文艺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可信度——不可设想,如果我们请赵本山“出山”主播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播报“9·11事件”,这时新闻完全消解,剩下的只有“滑稽”:再真实的新闻都将沦为“逗你玩儿”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从传播学的角度表达了他对新型新闻播报方式的认可。喻国明认为,在新闻产品内容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媒体想取得竞争优势,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美国一个战略学家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只在本市场、本领域范围之内援引别人的某一个模式,只能产生改良性的改善、修饰、局部的提升,但是你能从他市场、他领域援引市场,就能有完全不同的模式革命性的突破”。曲艺式新闻节目的成功就在于解决从过去跟新闻隔绝的样态里找到了新闻跟曲艺很好的结合模式。
尹鸿则提醒,当人们对某种新型的播报方式熟悉后,必然会有喜新厌旧的情况产生,这就要求新闻节目内容的创意上要能跟上步伐,才能最终长久吸引观众的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