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主题论坛:《地下大开发》
任剑涛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教授
为了“深挖洞”,人们完全不计较经济收益,一种为政治信念可以献身的力量感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对动力。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委托-代理”、“成本-效益”之类的市场经济行为解释建构,绝对无法对之坐出有效解释。
当一个广州的年轻人以赶时髦的心态走进陵园西路的流行前线,他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地方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
这里是30多年前人们熟悉的“防空洞”,而今也是市场经济的流行商品展示场所。当下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啥了不起的变化,不就是一个空间的具体用处不同了而已吗?其实,这种变化对于转型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种巨大的变化,不是经历了这场历史转轨的人,是不会明确其中的深刻意味的。如果人们今天不将这种变化加以刻画的话,也许它的历史象征意义就会在日常事务的层层掩盖下面,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三十几年前,当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积极向地球深处开掘的时候,他们的满怀热情、高昂斗志、不畏困难、全心战斗的状态,至今想来都还令人感动。遍及全国的挖掘防空洞的“人民防空”运动,具有着一个时代鲜明的行动逻辑:从政治上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处于十分紧张的阶级斗争局面当中;就国内来讲,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人们都以高都敏锐的警惕性“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就外部环境讲,“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必须具有随时打一仗的心理与实际准备。正是在这种大的处境中,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对内抓紧阶级斗争、对外反帝防修的状态。这种政治处境,就是毛泽东简明扼要地提出处理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九字方针的背景。 “深挖洞”,对于今天的人们可能是一个不会有感染力的说法,人们不会就此积极投入行动,把它变为相互配合的社会浪潮。但是,在阶级斗争的紧张气氛中,当人们普遍意识到战争威胁的时候,领袖让我们发现了可以防止战争损害的有效方式,那种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努力兑现领袖目标的战斗力,就是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了。为了“深挖洞”,人们完全不计较经济收益,一种为政治信念可以献身的力量感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绝对动力。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委托-代理”、“成本-效益”之类的市场经济行为解释建构,绝对无法对之坐出有效解释。这只有在一个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弥漫全国的情形下,才具有可能性。人们对于行为的收益完全没有计较、对于彼此奉献的差异没有计算、对于投入产出的关系完全加以忽略,因此,行动的高效性令人瞩目。一时间,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用于战备的防空洞。而且人们还习惯了随时在尖锐的警报声中实施的防空演习中冲入防空洞的战争练习。或许,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氛围中,这种不计代价而又高速收效的社会情景,还会令人感动、令人缅怀。
“俱往矣”。当我们中国人经过30来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革命氛围中人们的行动方式差不多被历史掩盖、被人们忘怀了。当革命的一些成果从革命需求转变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大致都不会去思考历史行为转变的种种微笑含义。其实,当我们把防空洞转用作显示流行前线的商场的时候,也许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原来革命后一段时间的政治紧张、战争氛围、战争演练,最后一定要演变为经济发展、和平协商、理性交易。革命的高亢热情可以感染人于一时,但是经济的绵绵力量终于还是会替代政治的急风暴雨。革命后一代进入防空洞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思考战争的威胁、不会去想象开挖防空洞的声势浩大、也不会去反思革命氛围中的政治算术。他们思考的可能是这里的设计是不是合理,这里的商品究竟划不划算,这里的支付是不是值得。防空洞的政治背景被历史遮蔽了,防空洞为何开挖的历史原因就此淡出人们的视野了,防空洞的经济用场提供的便利为人们所意识。
但是,“忘记了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我们有必要把防空洞象征的那段历史记住。也有必要将防空洞用途的转变所包含的历史含义展现出来———革命的不计代价与经济的仅计成本之间,不是给我们历史变迁以一种风云变幻的强烈感觉吗?当我们进入从防空洞改造的流行商品商场,却丝毫不察觉其历史的转变,是不是说明,我们对于所处的这个环境状态太过冷漠,太过掉以轻心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