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丰在监控室里了解各部门的情况。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罗汉寺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主要取景地之一,这座千年古刹就坐落在重庆繁华的市中心。周围全是数十层高楼,洲际酒店、东方曼哈顿,充满了现代气息。门前,是熙来攘往的人流。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古朴,仅仅一墙之隔。
深秋时节,“走进新西部”采访组抵达山城重庆,走进素有“西川佛都”之称的罗汉寺参观时,见到了年轻的方丈——智丰法师,他刚结束了重庆市首届佛教高级研修班课程。
“作为现代僧人,不应再远离尘世,而应生活在人们中间,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协调。”智丰法师说,“参加研修班,就是学习借助现代管理学知识,对寺院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不紧不慢地,智丰法师聊起在西南大学的培训生活。
进大学每天仍打坐诵经
8月中旬的一天清晨,身着黄色僧装的智丰法师随同一群僧人匆匆走出西南大学的宿舍楼。尽管这是暑期的校园,学生不多,但是大家见到这群僧人还是感到惊奇。走了大约一刻钟,穿过现代化的教学楼大厅,智丰走进教室,找了个靠前的座位坐下,轻舒了一口气。
从这天开始,智丰将和来自重庆各个寺院的49名寺院住持、方丈一起,在西南大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现代管理学、寺院管理决策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内容的学习。授课老师,多是西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还有来自人民大学的管理学专家。
8时30分,铃声响起,僧人们开始上课。第一天的课程是《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重新认识》,很多僧人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本。10时30分,课间休息。僧人们大多聚在一起,相互攀谈。有的则听起了MP3,有的走到教室外面打电话。
再经过1个多小时的课程,时针指向12时整。来到食堂,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已经摆上饭桌,僧人学员开始进餐。“有大蒜烧鱼条、盐菜烧白、糯香夹沙肉、还有酥椒鸡丁……”智丰笑着说,别看都是荤菜名,其实鱼条是茄子做的,烧白、夹沙肉则是冬瓜和南瓜制成,清一色的素菜。
下午继续上课,晚上没有课程。晚饭后,僧人们开始诵念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文典籍。智丰法师说,学校生活比寺院里规律得多,但日常的打坐诵经还是一样都不能少。
罗汉寺用上了视频监控
僧人为什么要来大学充电?据研修班的组织者、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杨玉辉教授介绍:“寺院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同样需要现代化。”例如僧人们都有津贴,但是每个人的钱可能都不一样,如何分配?智丰说:“佛学里讲究平等,但是这种平等是讲佛性的平等,如果大家都拿一样的钱,实际上是真正的不平等。要根据每个人的岗位确定拿不同的津贴,这就涉及到管理。”
智丰认为,管理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寺庙的建筑,以前建造时有很大随意性。实际上,寺庙的建筑应该让人一走进去就有清静肃穆之感,让人的心灵得到回归。“我们正在建罗汉堂,还准备建素食餐厅,接待信众,这些都需要管理。”“不仅需要懂佛经的虔诚和尚,而且需要懂电脑、会外语、拥有相当管理知识的寺庙管理者。”
电影《疯狂的石头》有个情节:古刹被选定用来陈列价值连城的玉石,却几乎没什么防盗措施。现实中不是这样的。罗汉寺早就用上了视频监控系统,智丰坐在监控室里,寺庙所有重要地方的情况一目了然。智丰说:“不只是为了防盗,也是一种管理。以前有个别僧人对香客不礼貌,现在类似的情况也没有了。”
智丰的办公室里摆着电脑,他开始利用网络办公。智丰说,在罗汉寺,僧人们大都有手机,且手机型号各不相同,有的还是最新、最流行的,彩屏、摄像一应俱全。电脑、宽带、电话更是早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走出去”与大众对话
如今的佛教已经不再是达摩东度时期,似乎更接近现实。身为方丈,智丰除了管理人,还要支配寺院的资金流向等等。
智丰说,研修班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每座寺庙的方丈住持自己谈管理。当时有人问智丰,钱多得用不完怎么办?智丰回答说:“寺庙的钱来自信众,寺庙只要能自养了,多余的钱就应该回馈社会。我们学的是管理,不是经营,赚钱不是根本目的,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才是我们的期望。”
在智丰看来,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佛教的许多观点和现代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有异曲同工之效。经过当代的重新发掘、弘扬,可以净化人生,提升品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借鉴作用。
“如果电影、电视节目和互联网,这些现代化的交流工具都可以为佛教服务,那么佛法和传统文化一定可以更好地发扬光大。”他提倡佛教徒“走出去”,与大众直接对话。“现代人最需要心灵甘露,希望佛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智丰说。
看着智丰坚定的目光,我们隐隐感到罗汉寺那朱红色的大木门,已经很难把滚滚红尘与渺渺梵音两个世界分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