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0日《新民晚报》夜光杯的一篇《说私车投放额度》的文章,说起今年9月份的私车投放额度是6500辆,作者作了简单而有意义的计算,说每辆间距5米的话,6500辆的长度为32500米,“一条四平路已是大大不够的”。 四平路是上海一条主要的交通干道。
上海的交通拥堵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人仍沾沾自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北京交通的“浆糊桶”的确好多了。同病相怜,五十步笑百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政策制定的败笔之一就是鼓励汽车工业的盲目发展。耗费能源不算,把我国的有限的地面空间挤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
上海已经有内环、外环和中环了。但交通拥堵状况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尤其在高峰时段,汽车排队,马达轰鸣,废气冲天,汽车比走路都慢。坐在汽车上又有什么意义呢?再看看,马路上的公共交通,在站头上等候的乘客,密密麻麻,一派无助的神态,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公交车,人们像沙丁鱼那样,挤上挤下。挤上的,算幸运,回过头来就急于要求关门,希望在车上争得多一点的呼吸空间。挤不上的,只能苦苦等待下一辆。时间实在等不及了,想拦一辆出租车早一点回家,但过来的一辆又一辆出租车都是有客人的,能拦到一辆空车,几乎等于抽到一次大奖———额角头碰到了天花板。越是高峰时段,路上的出租车越是少。这好像与生意经不符。后来,我知道了个中原因。原来,在高峰时段,出租车司机把市中心看作是死城,他们说,谁进去,谁倒霉,在市中心,汽车排成长龙,根本开不动。开车不亏才怪了。
我作为一个市民想不出疏导交通的高招。上海就是那些地盘了。高架也只能是内环、外环和中环了。难道再造内内环、外外环和中中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上海城市的道路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了。用数学语言来说,道路容量已是一个常数。上海的路与车的矛盾,早就不是车多了加路的问题。而是如何应对已到极限的道路容量的问题。惟一的对策就是限车,也就是要用常数的车流量应对常数的道路容量。上海应当向新加坡学习,严格控制城市的汽车数量。他们每年拍卖的汽车牌照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使用期限的(10年),这样,城市的汽车的保有量可以控制在一个常数。这就给城市的交通畅通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为此,我严重建议上海交通管理当局要当机立断,暂时停止公车和私车牌照额度的拍卖活动,邀请各路专家商讨上海城市交通大计,议定可行性方案,必要时,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交通法规,使上海的交通畅通有序,不再让汽车横行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