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殷丽娟)记者30日在宣武区煤市街社区的垃圾处理站看到,过去被人们俗称为“垃圾楼”的密闭式清洁站,如今成为集垃圾收集、分类、减量、转运为一体的小型分拣中心,实现了“垃圾楼”由传统混合收运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回收方式的转变。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30日在宣武区煤市街社区的垃圾处理站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垃圾处理站垃圾分类减量的经验,这意味着北京城市垃圾处理开始“末端前移”。
据介绍,从1987年开始,北京建设密闭式清洁站用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目前北京市共有这样的垃圾站近800座。但是,随着北京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垃圾中包装物含量不断增高。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厨余、果皮)占44%,废纸张、废塑料和废金属的可回收利用垃圾约占37%,而垃圾中塑料袋、塑料薄膜和食品类成分大部分无法直接回收利用,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资源得不到充分循环利用,并造成填埋过程的渗透污染、塑料薄膜不易于降解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宣武区人民政府对天桥街道、陶然亭街道的燃煤居民区、半燃煤居民区、无燃煤居民区等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垃圾中的可燃有机物和可腐有机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对原有太平街密闭式清洁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该系统是利用生活垃圾不同成分的物理特性,对可腐有机物破碎、通过粒径控制筛分技术,实现混合生活垃圾的分类。其中废旧塑料和纸张等作为筛上物的主要成分,可以满足下游企业资源化技术标准要求,适用于塑木制品、炼焦等加工和生产,实现了垃圾中废旧塑料的再生资源化;可腐有机物及无机物作为筛下物的主要成分,全部运往堆肥场用于堆肥。该系统自2005年4月8日建成并投入运行,截至今年10月底,共处理生活垃圾2451吨,分选回收塑料和纸类等垃圾资源474吨。垃圾综合资源化率达90%,仅有10%左右的废弃物用于直接填埋,大大减少了原生垃圾的直接填埋量。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