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2天,26万市民追捧。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届南京农业嘉年华真的做到了“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每天一小步,就有新高度。”回望5年,一向处于弱势的传统农业,登上了都市农业的新高度。统计显示:南京的三次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已经从5年前的16.8∶51.5∶31.7改写为8.7∶55.4∶35.9;以现行价计算,南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06.3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38亿元。 5年增长46.1%,增幅名列全省第一。必须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不动摇,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南京现代都市农业5年来的发展成果,从一个方面完满印证了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总结的四条经验”,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评价说:“是跳出农业抓农业,跳上了南京都市农业的新高度。”
传统农业“式微”要补钙,绿色农业重整山河换新颜
“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臭不可闻还要加盖。”这是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河塘清淤时,栖霞区龙潭街道农民对上世纪水环境污染的描述。其实,水环境污染仅仅是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农业“式微”的一个缩影。城市建设要用地,道路交通要用地,工业开发要用地……位于主城的近郊区,不断被蚕食,形成了城市扩容越快,农业萎缩越快的格局,长期生产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传统农业,其粗放经营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老是在田里种庄稼成不了气候,老是让农民在土里刨食奔不了小康。”2001年8月27日,由原市农林局、多经局、蔬菜局和水利局的农机处“三国四方”合并成立的新市农林局,召开第一次务虚会议,上下形成了“跳出农业抓农业”,重点突破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农业、旅游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改造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功能。市农林局把起跳的第一个支点,定在了“绿色南京”建设上,以满足人们“肺”的需求。2002年,“绿色南京”建设工程启动。大规模植树造林,染绿了荒山丘陵,染绿了江岸湖畔,染绿了道路景观,也催生了一条流金淌银的造林产业链。4年间,累计造林7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5.2%上升到22%,提前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小康的绿化指标;4年间,政府共投入6亿元引导资金,同时吸纳社会资本18亿元,造林总投资达到25亿元。南京农业大学对“绿色南京”评估显示:“绿色南京”工程明显改善了小气候,夏季白天林地气温降低2℃左右;湿度增加10—20%;新增总滞尘能力每年4200吨左右;高等级公路降噪10—20分贝;碳氧平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上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保守估计在3亿元以上。“绿色银行”的增值效应,获得了社会一致认可:投资者满意,政府满意,全社会满意。
脱掉“农装”换“洋装”,旅游农业把农民变成了市民
农民增收难,农民变市民更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第二届“农业嘉年华”现场,有江心洲“旅游农业第一人”之称的周爱玲所摆的土特产销售摊位,牢牢抓住了市民的眼球。10元一袋的晒干无花果、马齿苋,卖得煞是红火,短短两个多小时,就进账6000余元。说起自己致富秘诀,周爱玲乐呵呵地说:是市农林局局长安开根的“两口”理论,让我们开了窍。所谓“两口”理论,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安开根说,7年前,江心洲一位葡萄种植户向他抱怨,葡萄虽然丰收了却不增收。因为,从江心洲到城区只有一江之隔,但进城卖葡萄先后要交四种费:过江有摆渡费,上路要交过路费,进城工商要收费,摆摊叫卖居委会还要收费。一天下来,受气受累不说,还要倒贴一顿饭钱。经过调研,我们有了这样一条思路:农产品要卖好价钱,一是要出国门,二是要不出门。也就是说,要么走发展外向型农业之路,要么走发展农业旅游之路。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胜局。从1999年江心洲举办首届葡萄节至今,已连办了8届,小葡萄串起了一条富裕路,没有工业、没有企业的江心洲,去年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不出门”的思路迅速在全市“燎原”。高淳螃蟹节、溧水梅花节、江宁西瓜节、六合茉莉花节、栖霞芦蒿节、浦口苗木节,以及一年一届的“农业嘉年华”,把“不出门”的农业旅游演绎得风生水起,一年四季你方唱罢我登场。预计,农业旅游今年将吸引300万市民下乡,综合收入15亿元。旅游农业,不仅乐了市民富了农民,也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步伐。有5000人围着盘子转的龙袍蟹黄汤包节,至今已办了5届。9月21日,记者在龙袍采访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沿镇中心街分布60多家包子店,老板见客就发名片,说的是普通话,留的是E-mail。饭店领班到服务员,举手投足都有了星级宾馆模样。六八农庄的老板杨三四说:“过去,包子只比口味、价格,现在还得比服务,不跟城里接轨就留不住顾客。”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9万农民因农业旅游脱掉了“农装”换“洋装”。
变“名气”为“财气”,品牌农业拆除农产品进城篱笆墙
如果说农业旅游让农民实现了“不出门”挣钱,那么,品牌农业则促使农产品走出门赚大钱。今年夏天,江宁区横溪瓜农在宁演绎了一场“南京保卫战”。对阵双方分别是“大自然”牌横溪瓜和东台“爆炸瓜”。对垒结果是1∶1,双方平分秋色。可是,就在几年前,东台“爆炸瓜”对地产横溪瓜的战绩为7∶1。坐拥主场之利,为何让远道而来的“客瓜”打得鼻青脸肿呢?专家会诊发现,从产品—商品—名品,无论是科技含量、产业规模和品牌建设,“客瓜”都遥遥领先。差距就是赶超的动力,近年来,横溪瓜农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先后培育出小兰、黑美人、宝冠、彩瓤等10多个精品瓜,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年产西瓜6.2万吨。有“名气”不等于有“财气”。横溪西瓜名气虽然响了,但瓜农只在当地销售,南京市民“闻香尝不到”。今夏,借鉴“苏果”超市经营理念,横溪西瓜采取遍地开花、持证卖瓜的方式“攻城”,彻底打通了地产瓜进城难的阻隔,瓜农赚到了大把的真金白银。横溪瓜成功打了个翻身仗,只是品牌农业发展的一个范例。在沪宁高速、机场高速和宁通高速3条进出南京的咽喉要道,3块巨幅“都市农业”广告牌,让来往客商大开眼界:“只听说二产、三产做广告,没想到农业这个一产也能做广告”。对此,安开根说,农业要融入城市,农产品要进城,就必须给品牌农业注入商业运作基因,利用城市资源,渗透城市,扩大知名度,拆除长期阻碍农产品进城的“篱笆墙”。都市农业跳动的品牌音符,改变了农户的“提篮叫卖”方式,让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去年,市农林局安排投入品牌农业资金近3000万元,占总预算一半以上。目前,全市已精心培育出2个国家级、15个省级、53个市级优质名牌农产品族群。此外,“农业嘉年华”也成了全国第一个注册农业旅游活动品牌。安开根透露,下一步他们还要“拷贝”北京2008奥运会模式,注册标识、吉祥物。
变“马后炮”为“马前卒”,安全农业为市民餐桌上一把“放心锁”
有人形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监管流程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生产领域由农林部门负责,市场流通领域归商贸部门管,加工成食品归卫生部门管。其实,“不论警察管哪段”,只有真正管住“产地准出”这一环,市民的餐桌安全才有保障。为了管好农产品“产地准出”这一环,农林部门动足了脑筋。在卫岗乳业江宁淳化示范牧场,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幕:作为全省最大“奶瓶子”,牧场的千余奶牛,不仅配备了专业保健医生,还有专门的营养师,专门为奶牛制定“菜谱”。奶牛吃了什么牧草、青饲料,什么骨粉、鱼粉,都有详尽记录。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先斌说,好牛产好奶,好奶其实就取决好牛吃什么饲料和如何科学饲养。农业龙头企业源头管理规范、严格,遍布全市郊县的种植、养殖基地同样推广产地溯源制度。在全市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存栏的几万只肉羊,耳朵上戴着统一的“耳环”。六合竹镇羊业协会会长王家顺说,别小看这只小耳环,这等于是肉羊的“身份证”,它的所有信息电脑中都有记录。与竹镇养羊相仿,今年,我市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智能化管理,真正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与此同时,全市郊县现在有807个村,建立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制度;800多个村建起了村级农业技术员制度,500多个村有了专门的场级森林防护员。队伍齐整高效的“三大员”,不仅为市民餐桌上了一把“放心锁”,也为南京农业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洪堤。今年7月27日,上半年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显示,南京地产农产品在国家、省、市三级多次“飞检”中,合格率均居农业部确定的全国37个监测城市前列……“以新功能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安开根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5年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市农林局就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从发展农业旅游,规模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寻求外向型发展等方面,力促都市农业高效,确保郊县农村“富裕、整洁、民主、文明、和谐”。记者张小川吕宁丰 通讯员张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