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粮牧“主辅换位”后,2002年巴彦县确立了“牧业富县”和“建设龙江生猪产业第一县”的发展战略。经过两年间的产业培育,2006年生猪存栏180万头,饲养量、出栏量均位居全省首位,被誉为“龙江生猪产业第一县”。
2004年9月,巴彦生猪产销价格攀至历史“峰值”后,市场销售出现陡然下滑。2006年春节前后虽略有小幅回升,仍未能遏制下滑走势,市场行情由“波峰”跌至“谷底”———经济效益出现了负增长,不少养殖户纷纷弃养。这一切对于以生猪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巴彦县,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日前,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巴彦县委书记张丽娜,发现巴彦人已经找到了突破阻碍的办法,面对市场冲击,巴彦的生猪生产绝处逢生,更具发展活力。
逆境求变,把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腾跃军,巴彦镇生猪养殖大户。在市场低潮期跳出了减产的传统经营模式,而是采取“逆向思维”———通过镇政府扶持在巴彦镇新建了一个生猪养殖分场,年出栏量从1200头提高到3000头。目前,经济效益十分看好。
“市场价格低迷却选择了扩大经营,这是否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县委书记张丽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市场危机前寻求变通,指导养殖户利用市场低价位,引进、淘汰及时调整生猪种群,降低饲养成本,将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为此,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发展生猪生产专门会议,制定了贷、保、防、繁四位一体政策,并从农业产业化建设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种源保护贷款,全县共有260个养殖户获得了保护贷款。
该县18个乡镇政府相继制定三项扶持政策:资金扶持,村委会用联保方式为养殖户解决贷款;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对新建猪舍的养殖户,帮助赊红砖、解决沙石和建设用地等等;技术扶持,技术人员包村带户在饲养、防疫、繁育、治疗等多层面强化服务,有效降低养殖风险。
危急时刻,养殖协会、交易市场、经纪人发挥了巨大作用,联合养殖户共御市场风险。针对畜产品流通不畅、产销脱节、农民卖猪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产加销中间环节,通过黑龙江畜牧网和经纪人获悉———南方市场猪源紧张,迅速组织养殖协会、经纪人扩大销售渠道。哈绥高速公路运输高峰时,日外运活猪15车,生猪3200头。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兴隆金锣分公司日收购屠宰加工生猪达2500头以上。
多种措施拉动,产生合力效应。2006年1-4月巴彦县生猪存栏45万头,同比下降23%。5月份由于市场供求、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调控,生猪生产开始稳中有升,存栏70万头,9月份存栏增至120万头。
跳出传统养殖模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除价格周期性波动和市场供求变化影响外,综合生产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发育不充分,也是导致生猪市场大幅度波动的另一主因。市场阵痛,恰恰是暴露出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畜牧业生产规模小,整体生产水平偏低,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弱;畜产品质量安全缺少保障,在市场竞争中易处于劣势;产业化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政府投入财力有限,畜牧业自我积累能力不强。
市场角逐让巴彦人终于认清了一个道理:巴彦要跳出传统养殖模式,放眼发展质效型“绿色生猪”,把品牌效应扩散到巴彦整个生猪产业,并将绿色生猪产业链延伸到其他产业。该县畜牧局长刘树怀介绍,运作中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现代畜牧业,引进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引进工业化的效益观念,形成生猪生产的高效益;引进工业化的质量意识,形成畜牧生产的标准化,真正形成品牌经营。
创新养殖模式,成为了巴彦生猪产业的新希望。丰乐、红光、洼兴三个省级种猪场,采取出售种猪和自繁自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培育供应哈白、杜洛克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种猪,并设立了9个有相当规模的仔猪繁育基地,该县育肥所用的仔猪基本不用外进,从源头上保证了生猪的品质和安全性。
丰乐养猪场的曾庆山,已有18年的养猪史,投资25万元建成了现代化养猪场,饲养近千头种猪外,年出栏绿色生猪超过5000头。他还将猪场申请成为“美国温洛克绿色生猪”养殖基地,发展成为巴彦县生猪产业集团公司,吸引75个养猪大户加盟,走上了捆绑发展连锁经营的道路。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引进兴隆金锣年加工能力近百万头。由于有龙头企业牵动、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标准化绿色生猪养殖场逾百家、“生猪一条街”850条、专业村屯433个、专业养殖户4万多户。
平衡多元利益,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
据有关专家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猪产业将迎来产业快速发展期,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所占比例强劲攀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然而,综合生产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发育不充分,是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这一问题,巴彦也同样遇到———生猪70%来自中小型散养户,转变生猪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基于此,2006年1月巴彦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乡建基地、村建小区、屯上大户”的发展战略:按照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循环的“三进三退”原则,实施了“百村千场万户”工程,重点支持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发展,生猪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使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
目前,全县无公害、绿色生猪年饲养量已发展到百万头以上,占年饲养总量的60%以上,仅此一项,养殖户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
记者从巴彦县农委了解到,该县丰源种猪场与北京北农大动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安全优质商品猪产业化生产基地,筹建年产万头种猪场、配套饲料厂和生猪生产防疫、销售体系(中心)、屠宰深加工厂。巴彦县丰源种猪场总经理李志超说,预计项目总投资额2500万元,现已投资建成年产万头种猪场和生猪生产防疫、销售体系(中心),依托“北农大”先进技术,实行校场共建,产学研结合,逐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猪种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和销售统一。今年10月,万头种猪场工程开始启动,生猪生产防疫、销售体系(中心)运营后,提供种猪售后服务,在种猪、生产、育肥等环节上做到“五个统一”,吸引了200头以上的中型养猪场20家加入。明年5月,配套饲料厂建成后,年产无公害饲料6万吨,形成了从种猪良种、到养殖的绿色畜牧产业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入的种猪由该场负责销售,一头种猪养殖户可增收效益30%,将极大地激发养殖户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带动巴彦县生猪生产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产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养殖户、中介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三者的多元利益,特别是重点加强对养殖场(户)的利益分配的倾斜。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决定着三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对此,巴彦县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一是加强各类中介组织建设。目前巴彦县已建生猪生产合作社20多个,通过协会把养殖场户联合起来,增强与加工企业的对话实力,提高共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对龙头加工企业专项资金的监管。国家每年对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投资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基地建设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专项资金作用,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国家扶持的“阳光”资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龙江生猪第一县”在跃出市场低谷后,将构成以生猪生产为主导,拉动其他产业势头强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