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09东北新闻网对于吉林森工集团来说,2005年是实现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吉林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为森工企业实现脱胎换骨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对此感慨颇深。 他说:“多少年来,森工企业一直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但苦于时机不成熟,所以改革的步子一直迈得不大,压在我们身上的包袱也一直甩不掉。正是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改革良机,终于使我们能够放开手脚,从根本上解决多少年来一直困扰和制约森工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吉林森工集团的转制,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吉林森工集团原有加工企业78户,在岗职工1万余人,净资产两亿多元。森工集团采取股份制、管理层收购、破产等方式,人随资产走,用资产量化职工身份,并将剩余的国有资产全部出售给经营者和员工。对于不能完全退出的单位,改造为股份制企业,重新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后,多少年来压在森工企业身上的“包袱”被卸掉了,长期以来加工业虚赢实亏的日子从此成为历史。
——主业辅业分离,移交社会职能。与“围墙企业”不同,长期以来,森工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它不但有商店、医院、宾馆和学校,还有公、检、法等单位。有些想来投资的“老外”,一看这种情况就“呕”了。曾有一位“老外”,把林业局形象地比喻为福利院和托老所。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森工集团。2005年,借着全省国企改革攻坚战的东风,吉林森工集团将这些辅业或移交地方政府,或转制为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森工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又一块多年来压在森工企业身上的包袱被卸掉了。
——职工身份全部转换,为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制保证。森工集团原有职工近9万人,改制后,还剩下职工近4万人。然而,这4万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职工了,他们全部变成了股份制企业的员工。身份变了,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等都随之发生变化。原来,企业所有者是虚拟的,和职工个人的关系不大;现在,所有员工都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工作的目标、动力、收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像一位“老木把”所言:“过去我们是企业名义上的主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企业既是国家的,也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效益上不去,坑的是我们自己。”
吉林森工集团通过转制,有近5万名全民职工一次性顺利告别国有企业,实现了重大改革的无振荡操作,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之初,森工集团便制定了信访接待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成立了信访接待办公室,由集团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由于工作做得细、做得实,做得既通情又达理,将许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许多看似尖锐的矛盾,最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通过企业转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森工企业的五大难题。解决了森工企业办社会问题;解决了企业冗员过多的问题;解决了产权单一的问题;解决了主业不突出的问题;解决了创利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五个问题表面上看相对独立,但实质却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记者在森工集团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广大林业职工对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国企改革攻坚战衷心拥护。用森工集团员工的话说:“正是这场攻坚战,使集团人员精了,肢体健了,机制活了。今天我们才真正像一个企业了!”
吉林森工集团的成功转制,为全国森工企业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近一年来,转制的成果已初步显现。以吉林森工集团下属企业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1-6月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6.7%,而实际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8%。实实在在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改革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实质性变化。记者张凭(新华网-吉林日报)[责任编辑:龙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