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0月31日消息:今年5月换心换肺的上海大学生范新军拥有了半年心生命。看到23岁的范新军快速走楼梯时,大家无法相信:就在半年前,因心肺衰竭,做任何一个动作都会令他痛苦得如临深渊。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接受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为他提供了新的人生契机。
范新军是上海金融学院的大二学生。从大一开始,他就经常觉得胸闷气短,嘴唇和手指头也常呈现青紫色。他在学校的宿舍在四楼,每天爬楼对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说,是件最痛苦的事。因为一运动就会发生严重气促,他每爬一层楼就要停下歇一歇。范新军的母亲说,小范在老家的房间原在二楼,随着病情的加重,他根本无力走楼梯,家里人只好在一楼给他安了一张床。
2005年12月21日,范新军因呼吸困难被同学送到东方医院进行急救。经医生诊断,他的两个肺都出现了大量肺大泡,肺间还因感染产生纤维化,心肺都已衰竭。由于病情危重,医院告病危,只有进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才能生存下去。
范新军的父母在农村帮人打小工,二三十万的手术费令这个家庭一筹莫展。在危难时刻,学校和医院同时向他伸出了援手。金融学院的师生们为他捐助了4万元,医院又减免了约10万元费用。今年5月,在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的主刀下,范新军成功进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一个多月后,他顺利出院。
现在爬4楼根本没问题,再高都不怕。30日下午,前来东方医院进行复查的范新军高兴地说。他的母亲在一旁插话:一个月前我们就复查过了,医生说没问题。
像范新军这样的患者在东方医院不止一例。2003年7月,院长刘中民为患者徐女士进行了该院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至今,他已经陆续主刀为5例终末期心肺衰竭病人实施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无1例手术死亡。最长存活时间已达3年零3个月,是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一组病人。
据了解,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联合移植在1968年获得成功,但因其有别于其他手术的特殊性,其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并不高。在东方医院为患者进行此类移植手术之前,国外手术尚不足3000例;而国内报道的10余例中,最长存活时间没超过100天。
刘中民说,心肺移植手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他们为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从免疫抑制方案、供体心肺的保存、手术方案、术后管理等各方面加以规范。
据东方医院心胸外科的范慧敏博士介绍,早在心肺移植临床研究开展之前,刘中民就带领医院科研小组开始进行心肺联合移植的研究工作。东方医院还成立了以刘中民为首的移植小组,包括手术医生、监护医生、体外循环技师、监护护士、手术护士、麻醉医生等10余人。其中大部分医生除了经过国内培训外,还到德国心脏中心进行了3—6月的专业培训。为了进行心肺联合移植,刘中民和科研人员又在国内率先研制了独特的心肺供体保护液,使供体心肺保存时间从国际公认的4小时延长到8小时,以利于心肺移植后其组织超微结构的保存及心肺功能的恢复,从而为开展心肺联合移植奠定了极其关键的基础。2004年,东方医院的心肺联合移植获得上海临床医疗成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