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红色资本家”霍英东辞世
胡锦涛曾到医院探访
本报特约记者 雷怀
香港知名富商、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10月28日晚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尽管霍英东的财富不及香港首富李嘉诚,但这位一生热爱中国的富商在中国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眼中,却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一生爱国
霍英东,1923年在香港出生,祖籍广东番禺,7岁丧父。抗日战争爆发,他读至初中三年级辍学,其后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等。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港英政府根据联合国决议对中国实行禁运,其间传出霍英东由香港将汽油、钢铁、车胎等战略物资跨境运输到内地的消息。此时,霍英东成为香港最知名的红色资本家。
1960年,霍英东与叶汉、叶得利等获得澳门赌博专利权,共同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2002年,霍英东退出澳娱,将所持有的六七十亿港元股份全部捐赠给他在澳门成立的基金会。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中英开始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后,香港局势发生变化。霍英东在政治上活跃起来,协助中国处理香港事务,并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公职。1998年,霍英东当选为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霍英东于1984年患上淋巴腺癌,至2003年底复发,今年7月再度传出病重,后在北京接受治疗。据香港《大公报》29日披露,在霍英东弥留之际,包括胡锦涛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都曾到医院探访。
美国福布斯今年宣布的全球500大富豪排行榜中,霍英东的身家约有14亿美元,排名全球400余位,在香港则排行第8位。
起步低微
没有人生来就是企业家。霍英东曾经说:在香港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别的不说,仅凭他小时候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就可见一斑。做船运接驳生意的父亲在他7岁时去世,全靠母亲做工养家。为了省一点钱,霍英东每天花半个钟头疾步上学。
霍英东曾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他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他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他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都能从容应对。
20世纪40年代,日本军队侵占香港。霍英东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轮船上做铲煤工,那时他才18岁。但因为体格太弱,这份工没有做多久。其后在太古船坞抡大锤打铁,也是同样命运。
经过了几年磨砺,霍英东终于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工人或小职员,但他已经懂得打拼事业要靠自己的头脑和机遇。
此时,母亲和其他13人合股,在香港湾仔鹅颈街开了一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这家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后来母亲与他商议,把杂货店顶给别人,得了7000元,重操父辈的驳运旧业。
第一桶金
二战后,美国把许多剩余物资运到香港公开拍卖。这些消息多是用英文发布的,霍英东懂英文,他知道只要以低价标购这些物资再转卖,获利会很丰厚。但他自己没有本金,只好眼看着大好机会白白错过。
一次他投标买下40部船用机器,向母亲借钱而不得,只好将这批货转手给一个朋友,从中赚了22000港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英美对华禁运,许多战略物资只能通过地下渠道进入大陆。霍英东抓住这一时机,冒着港英当局的管制危险从事海上运输。到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日趋激烈,霍英东的运输公司以快速、安全、守信,赢得了大陆贸易机构在港澳开办的多家商行的信赖,香港华润公司、澳门南光公司以及广州的华南企业公司在港澳开办的商行均与霍英东建立了频繁的业务联系。
很快,在香港专门往内地运输禁运物资的船队中,霍英东的公司排到了第一位。从每小瓶到岸价为6.85元人民币的盘尼西林注射液到每吨1000元的黑铁皮,船队的生意越做越大,霍英东很快积累起了第一桶金。经过短暂的观望,霍英东开始将目光转向香港地产业。
1953年下半年,霍英东购买香港富豪利氏家族的使馆大厦,经过谈判,以280万港币成交。为此霍英东向汇丰银行贷款150万元。霍英东说当时他几乎用去了全部资本。
这样算来,霍英东从事海上运输的近3年期间,积累的资金约为100多万港元。此后他以这100万元资本进入房地产业,靠着过人的眼光,终于成就了跨越数个时代的商业版图。
霍英东将房地产工业化,在地未购、房未建的时候,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这种预售楼盘、分期付款的方法大受买家欢迎。全港仿佛卷进了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从1955年~1965年10年间,大约是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但霍英东似乎仍未满足于做一个地产大亨,他又看上了挖沙业,在欧洲重金订购了一批先进的挖沙机船,通过投标承包海沙供应,自此挖沙业也迅速发展,他承包过上百个项目,做过填海工程,也建过码头、避风港,铺过海底煤气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
钟情体育
在建成自己的资本帝国后,霍英东开始将眼光转向大陆。
长期以来,霍英东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及家乡建设捐献了大笔金钱。有心人曾于最近为他算了一笔账,发觉其捐赠总数已逾40亿港元。其中的五分之一,是直接捐赠给体育项目。
霍英东曾经解释说:“国家每年拨给体育的经费仅10多亿。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捐助体育者多得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营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
当然,霍英东本人对体育的钟爱也相当出名:直到80岁,这位老者一直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惯;每日清晨即起,先蒸桑拿,20分钟后,从90℃的桑拿室里出来,跳进只有3℃水温的游泳池。几分钟后,再钻回90℃的蒸汽里,如此来回数次。他早餐只吃水果、喝茶,如果没有应酬,他要到晚10点才第二次进餐,而深夜3时一定再次进餐,这次只吃玉米和芋头。这看似有一点古怪,但也算他养生的秘诀之一。
谁是霍英东的接班人
雷怀/文
霍英东总共娶过三位妻子:吕燕妮、冯坚妮、林淑端。吕燕妮生有震霆、震寰、丽萍、震宇、丽娜、丽丽;冯坚妮生有文芳、文斌、文逊;林淑端生有显杨、显旋等四子。
震字系子女是继承霍氏产业的主力。而其他子女,霍英东则反对他们从事商业,在霍英东的严厉要求下,文字系和显字系,纷纷向法律、医生等专业人士方面发展。
直到去世,外界也没有见过霍英东对第二代的公开评价。
经常出现在父亲身边的长子霍震霆,是媒体中曝光最多的霍家成员。在霍氏集团里,长公子霍震霆不但继承了父亲的产业经营,还是他的体育事业接班人。他主要帮父亲打理番禺南沙及造船等投资。其父逢星期三考察南沙,都是由他陪同。
老三霍文芳在家族事业中一直少见作为,四子霍震宇倒是聪明能干,一直在高科技产业独自打拼,近来虽然参与霍氏集团的投资事务,但似乎与家族的主流业务还是有距离。
在众多兄弟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老二霍震寰,不仅外形酷似父亲,他也因头脑精明、踏实肯干而被父亲的老部下称道。名校毕业主修财会的他,同时继承了霍英东敏锐的经济头脑和为人朴素的作风,现在不仅一人兼任有荣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霍英东基金会的副主席、霍英东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还接棒成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在霍荣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之后,为了让父亲能更好地处理国家大事,霍震寰在许多方面独挡一面,堪称霍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媒体眼中,他也一直是霍家最有希望的接班人。
有意思的是,虽然霍英东给人的感觉是对权力下放非常谨慎,给子女的空间要比香港其他富豪少得多,但霍家第二代对外的表现惊人的一致:都是低调而且扎实。细看之下,霍家兄弟三人的分工也的确称得上各取所长:老大震霆接棒父亲最钟情的体育事业;老二震寰因为头脑灵活,主要接管生意;老四震宇则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另开一片天地。“老爸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个认真的,对家人充满爱心的父亲。”霍震寰在回应关于接班人的话题时笑呵呵地说:“所以不要说谁是接班人,我们三兄弟各有分工,却又团结合作。”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