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实习生发表演讲
3年前,正在纽约读书的我有幸在联合国公共信息部(也译作新闻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感触良多。
联合国里的“联合国”
在纽约呆久了,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一踏上这片国际领土,忽然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走廊里,各种语言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每当电梯门打开的时候,迎接你的是一张张肤色迥异但都面带微笑的脸。
我实习的公共信息部非政府组织部门有7位正式雇员,分别来自美国、乌克兰、菲律宾、哥伦比亚、中国和约旦6个国家,母语涵盖了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里的5种。他们平时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毫无激情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2001年9月1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非政府组织代表正在纽约参加我们部门组织的大会。得知恐怖袭击发生后,所有工作人员都坚守岗位,直到所有的与会代表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餐厅里,中式的盖浇饭、印度的咖喱饭、阿拉伯的馕、西式的汉堡三明治,各国美食轮流值班设在一楼大厅的报摊上,各种文字的报纸展示着这个世界的每一天。“文化上的宽容”是那段时间联合国各种场合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一次喝咖啡的时候,来自哥伦比亚、派驻以色列12年的路易斯指着邻桌的一女四男对我说“他们几乎每天都聚在这儿喝咖啡。你能想象得到吗那位女警卫是以色列人,而其他四位都是阿拉伯人。其实很多的隔阂和冲突都是因为彼此缺乏了解。”
我来自中国
虽然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联合国总部的一般工作人员对中国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尽管总部开设了免费的中文课,员工们自发成立了风水研究会,图书馆里陈列着《人民日报》,但在大家的印象里,现代中国依然有些遥远和神秘。作为部门里的第一位中国实习生,大家对我的出现有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应。尽管已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职员,但她已经加入美籍多年。我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所知甚少,而以往在国内的工作经历使我比较轻松地解答了他的问题。虽然周围的人很少问我中国的风土人情,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在关注着我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看来,什么样的国家造就什么样的人。
相比之下,各国实习生们了解中国的欲望要强烈得多。于是实习开始不久,大家就撺掇我去联络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希望去参观。
保持中立
要保持中立,这是对在联合国工作的国际职员的基本要求。但人毕竟是有祖国的,难免会有自己的立场。与在联合国大厦里立场鲜明的各国外交官不同,总部工作人员对许多事情是看在眼里,心里有数但嘴上不能说。我实习的时候赶上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在战与不战之间徘徊的那些日子,纽约的大街小巷都涌动着反战的游行队伍。我发现,大家去洗手间的次数明显增多。因为洗手间的一排窗户临街,每日的民情一览无余。一位同事凭窗瞭望了许久,轻叹了一声对我说“要不是因为在这儿干,我早上街了。”
为了体现中立的立场,联合国在选择转播会议和活动的媒体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以美国为例,联合国每有重大新闻发生,几大电视网只能在联合国大厦的栅栏外进行现场直播,只有比较中立的CNN被授权可以制作联合国会议的电视转播信号。但安理会就伊拉克问题召开会议的时候,走廊大厅里看联合国闭路电视的人总是比看CNN电视直播的人多。因为前者是全程照录,而后者只转播美、英、法等本方大国的代表发言。记得上大学时老师曾讲过,没有一个国家的媒体是绝对客观中立的。当时还颇不以为然,如今真是有切身体会。
实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被安排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合影。时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微妙时刻,这位任重道远的长者表情肃穆地向实习生们表达了他对于世界前途的担忧和期望。安南希望我们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因为这是你们所生活的地球。而你们,是这世界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