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北京虽然伴有丝丝凉意,位于东长安街上的新闻大厦门前却是一片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红绿相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会徽高挂在大厦门口两侧。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的新闻中心就设在这里。
随和的朋友
10月31日早上8时,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这里有11名工作人员,10名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为报道此次峰会的1250多名中外记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靳丹阳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大三的学生,他在新闻中心复印处做志愿者,每天从早上8时一直工作到下午5时。而在发布厅做志愿服务的赵纯告诉记者,上晚班时甚至会工作到晚上11时左右。
靳丹阳告诉记者,从昨天起就已经有非洲记者来新闻中心报到了。他的感觉是“非洲朋友很好打交道”。新闻中心负责记者报到的工作人员称,截至10月31日晚,已经有来自肯尼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的22名记者到新闻中心领取了记者证,更多的非洲记者将在11月2日和3日随同各自国家代表团来到中国。
周到的服务
正欲在大厅里寻找非洲同行,来自博茨瓦纳国家电视台的制片人阿尔菲昂斯·摩洛克来到了记者眼前。摩洛克说,博茨瓦纳一共有4名记者来报道北京峰会。
坐在新闻发布厅内,摩洛克讲起了他们的“曲折”行程。由于没有直飞航班,他们一行先到南非,再辗转香港到北京,一路上走了将近17个小时。虽然辛苦,但他太想来中国了。他在博茨瓦纳有中国朋友,知道中国功夫,喜欢吃饺子,来之前还特意学习了怎么使用筷子。
摩洛克对新闻中心的印象很好。“这里服务非常周到,工作人员也很热情。”摩洛克2003年曾参加过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社会全球峰会的报道,据他讲,那时要往回传送电视信号需要到离住地很远的地方,而这次在新闻中心即可传送信号,非常方便。
摩洛克所说的卫星传送中心就位于新闻发布厅旁边,紧挨卫星传送中心的是公共信号中心。据新闻中心新闻组组长何颖介绍,考虑到一些非洲国家媒体的特殊需要,新闻中心除了提供数字信号服务,还特意配备了4台可提供模拟信号的机器。
新闻中心发布厅内摆放着两台42英寸液晶电视,130多张工作台,桌上放有50台电脑和12台打印机,记者们可即时完成写稿、发稿任务。
看着这些能高速上网的电脑,摩洛克兴致勃勃地把记者带到电脑前,接连输入博茨瓦纳的电视台、政府和大学等机构的网址,希望记者能更多地了解他的国家。
贵宾的礼遇
新闻大厦不仅是此次北京峰会的新闻中心所在地,同时还负责接待130多名外国记者,其中有80多名非洲记者确定要入住。摩洛克就是最早住进这里的非洲记者之一。
据新闻大厦客务总监张贵华介绍,入住的外国记者是按照贵宾标准接待的,酒店方面几个月前就开始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及接待礼仪培训。除了为记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工作环境外,记者的餐饮和生活保障则是接待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张贵华说:“针对非洲记者朋友大多来自热带地区的特点,我们对菜品的水分含量和冷热都做了特别安排。”
另据何颖介绍,新闻中心还将为记者们提供医疗、机票预订、邮政、照片冲洗等服务。她说:“我们希望让每一位记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