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布尼,拉菲克!”如果您对身边的朋友说出这句话,或许会招来不解的目光。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只有五六岁的我可是从早到晚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每说一次还要声明这是斯瓦希里语,意思是“欢迎你,朋友”。 这句我最早接触的外语来源于马季、唐杰忠合说的一段名为《友谊颂》的对口相声。两位艺术家不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建设坦赞铁路时中国援外人员同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还介绍了不少非洲风情和语言方面的知识。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前夕,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和两位同事结伴走进了非洲。三个人的共同使命是深入采访中非友好合作,向读者介绍非洲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我的“私活儿”则是感受非洲“拉菲克”的风采,给童年时代的友谊之梦镶上一道金边儿。
到访的加纳、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地处西非地区,前两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塞内加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很显然,这同非洲的殖民历史有关。虽说孩提时代修炼的斯瓦希里语没派上用场,可是我高兴地看到,同坦赞两国人民一样,西非三国人民也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由衷地为本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同三个国家各界人士打交道时,不时可见东道主们用民族语言私下交流的场面。手工纺织的肯基布是加纳的特色产品,其艳丽的色彩、独特的图案十分抢眼。加纳人不仅用这种布制作服装、箱包和各种工艺品,还将其放入镜框悬挂在各种庄严的场所。每逢周五,该国外交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会穿上民族服装上班。在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接待我们的朋友大都身着非洲特色服装。据他们讲,这种装束是为了突出隆重之意,是接待远道来客的必然选择。
热爱生活是西非三国“拉菲克”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美好印象。因为航班衔接出了问题,我们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国际机场滞留了20多个小时。入夜时分,正当我们斜靠着长椅昏昏欲睡之时,对面的开放式小吃店传来一阵嘹亮的歌声。原来,小吃店要关门了,姑娘小伙子们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尽情歌唱,高潮处还会加上一段动感十足的非洲舞蹈。望着眼前这一幕,我们旅途的倦意消失了一多半。旺盛的生命力,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夜深了年轻人早已散去我的耳畔却始终回响着一首非洲民歌的旋律:“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民在歌唱……”激情不仅属于拉各斯不仅属于年轻人。十几天的行程中,每到一处我们都会看到明亮的眼神,听到爽朗的笑声。
如果一定要在那么多美好的印象中找出一个“最深切的”,我和两位同伴会不约而同地说到非洲人民诚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在这块土地上,非中领导人亲切交往的故事到处流传,中国援建的剧院印在面额最大的纸币上,一个小型中国记者组到访的消息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西非大报的中高层领导全员出动同我们座谈……将诚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赋予“最高级别”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在中非长期交往历史上,中国人民也始终保持了这一美德。在我们看来,这一美德恰恰是中非友谊根深蒂固、历久弥新的真谛之所在。
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非洲时真诚地指出,访问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非洲、感受非洲、学习非洲,继承传统友谊,增进相互信任,深化互利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同非洲国家一道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其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同样是我们走近非洲、加深友谊,共谋发展的难得机遇。金秋的北京敞开胸怀拥抱远道而来的贵客。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
欢迎你们,非洲朋友!
“卡利布尼,拉菲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