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可是宝贝,弄坏了不得了。”昨日,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顾乐进手带白手套,小心翼翼从柜中取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的殿试卷。存世200多年并“来”到重庆,这中间有段传奇故事。卷子上要写祖孙三代
“这是我们馆藏里面考取功名最高的一个:第二甲第十一名。”顾乐进介绍,卷子宽约10厘米,长约45厘米,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川绵州罗江县人李调元殿试时所写。
据悉,清初出题字数一般在二三百字,涉及二三件事。康熙开始题目五六百字,分列四项。到李调元时,乾隆已将殿试内容于考前一天,令读卷大臣秘拟八条,再从中选定四条,由内阁两位读卷官亲自书写,入夜传匠刊刻。
进士及第后,李调元担任了吏部文选司主事,后调任广东,历任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等职。由于酷爱文学、著述颇丰,他也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
“那时考进士,要查祖孙三代。”记者在顾的指引下,在殿试卷上发现,应试者除介绍自己所读书籍外,还要特别介绍曾祖父以来三代人是否入仕、曾读过《四书五经》哪些内容。差点被虫鼠吃掉
“这份试卷差点被虫、鼠吃掉。”顾说,清初殿试地址在天安门外,后礼部请试于太和殿外的台阶下,遇到风雨天改在太和殿东西的庑廊下。雍正元年殿试时天气寒冷,皇帝特恩准今后在大殿内两旁考试。李调元试后,殿试原卷和其他殿试卷一起存入内阁大库。
然而经年累月,随着改朝换制,加上看管不善,不少殿试卷要么被吏役偷走,要么被虫鼠吃掉。殿试卷辗转来渝
宣统年间,储存殿试卷的房屋漏雨,朝廷决定修缮,于是派人清理。当时任史官的傅增湘(后任民国教育总长)本想查找些康熙、乾隆年间名人的殿试卷加以保管,结果都没有了。只在剩余的卷子里找到包括李调元试卷在内的部分殿试卷,于是对其收藏。
建国初始,傅增湘本想把这些试卷捐给四川大学。但在西南文教部协调下,最终决定捐给重庆图书馆。小名词
殿试又称廷试,是封建帝王选拔国家高级人才的一种规制。它源于汉唐,定制于宋。汉时各地推举贤良,皇帝亲自加以策诏。汉以来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让应考者对答,谓之对策。唐代武则天时曾在洛城殿策试贡士,是殿试的开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明令废止。
记者 李心成/文 吴子敬/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