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小粉桥1号,绿树掩映中,一幢修缮一新的青砖红瓦小楼默然伫立;楼前草坪上,一座半身人物雕像,仁爱的目光闪耀着正义与人道的光辉……这就是中德联手并由德方投资200多万元修缮一新的拉贝故居。
昨天上午,来自中德有关方面的数十名代表来到这里,怀着崇敬的心情,为这座曾保护600多名中国难民的故居开馆。
上午10点半,拉贝故居前,围满了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中德嘉宾。故居正门,一把1米多长的特制的中国老式大锁,被象征性地摆放着。主持人宣布开馆仪式开始后,8名嘉宾各持一把分别写有2、0、0、6、1、0、3、1数字的塑料大钥匙,先后插入锁中;“2006.10.31”几个数字,在大锁的屏幕上瞬间定格,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故居,向崇敬他的人们,缓缓打开大门。
图片、实物、文字资料、多媒体录像……立刻把参观的人们带回到了1937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的拉贝先生,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如何一次次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施暴;看到他面对日寇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拉贝日记》的侧影;听到他发自内心的“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的呼唤……
“祖父是德国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面对祖父走过的路,《拉贝日记》的收藏者、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参观时说:“拉贝故居闪耀着正义与人道的光辉,它属于世界上一切正义、人道、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我们要好好维护,记住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二楼的“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交流中心”,陪同托马斯·拉贝参观的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教授介绍说:“同时建立的这个交流中心,进行的就是人类和平、冲突化解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平学’研究中心,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友好平台。”
托马斯·拉贝听了频频点头。20分钟的参观结束后,他再次来到拉贝先生的铜像前,伫立良久。
事后获悉,目前的拉贝故居已正式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昨天至今年的12月1日,是试开放时间,任何单位、团体以及市民个人要想参观,还要提前电话预约。一个月后,可随时参观。
南京日报记者 殷学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