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第五届世界体育、教育与文化论坛上周在北京隆重举行。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上,来自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相关人士围绕着本次论坛的主题——“体育与和谐世界”,对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发表了真知灼见。论坛专辑的上半部分已经于10月25日在本刊刊登。
今天刊载的是论坛的下半部分,与会者针对“关于‘干净体育’的教育”、“奥林匹克主义与大学”、“面向未来的奥林匹克学术发展”、“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等主题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务实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在于青少年,在于对青少年的教育。
“干净体育”的实现寄希望于对青少年的教育
2001年雅克·罗格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就在《奥林匹克评论》发表一篇卷首语。其中写道:“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其中“更干净”所针对的就是体育界的兴奋剂丑闻。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罗·马瑞亚特·罗伊德认为,服用兴奋剂不仅危害运动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违背体育道德。职业运动员日趋严重地服用兴奋剂问题已成为体育界的一个“毒瘤”。目前全世界都意识到了兴奋剂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人类的健康发展和世界的长久和平,体育界有识之士都投身到反兴奋剂的斗争中。
实现“干净体育”的根本方法在于教育。各个国家应制定针对青少年的反兴奋剂教育方案,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到违禁药物对个人身体、心理和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要在学校体育阶段就大力推广体育竞赛道德,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公平竞赛的环境。
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成为青年未来的责任
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关注全世界的青年,传播以宽容、团结、友爱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将成为青年未来的责任。”对青年人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形式多样,各个国家的活动各具特色。而奥林匹克青年营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奥林匹克青年营是奥林匹克旗帜下的青年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各国奥组委在奥运会期间举办国际青年营。从近几届奥运会来看,各主办国均高度重视青年营项目,奥林匹克青年营已成为世界青年共同向往和期待的青年盛会。
全国青联副秘书长江广平在论坛上说,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将为世界各国青年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激励人们参加体育运动,还强调所有人在世界多元文化当中要紧密联系,反对民族、种族、政治、文化等歧视。作为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奥林匹克青年营将举办一系列奥林匹克文化和国别文化体验活动,使所有参与者在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青年营期间切身感受到奥林匹克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多元文化的展示,青年们看到的将是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各国青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动因。
“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
2008年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这是北京对奥运会的一个贡献。绿色奥运构建了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推动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宽阔平台;科技奥运建设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将为北京的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认为,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口号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依托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与发展。“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是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这一竞技文化的生动补充。“人文奥运”提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给予我们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全新人文面貌的极好时机。它所具有的全民参与话题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显示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人文奥运是人民的奥运,全民参与奥运,全民从奥运中受益。
体育促进世界融合
国际奥委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官员法克罗·齐达内认为,体育是一个所有阶层都可以自由表达的领域,人们在体育场内可以自由地表达快乐、痛苦、欣赏、焦虑等情绪,及至最后看到一个公平的比赛结果。体育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我们看到在有些国家,不同派别的人在体育场内张贴口号表达自己阶层的主张;遭遇自然灾害时,体育场是庇护难民的天然场所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也有保持联系的渠道。奥运会的举世瞩目和全球报道,也让各国人有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机会。在体育赛事中,各国运动员和官员等相关人员通过饮食、文化、风俗等了解另一个国家,各国观众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来了解举办国的方方面面。
法克罗·齐达内说,目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将比赛成绩、财务、兴奋剂等问题放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但对于运动员或者教练、医疗人员等的文化教育有所欠缺,加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否可以为运动员增设一种文化课程,起码让来北京的各国运动员登上长城,学会用筷子等。“当然这也需要运动员自己依靠阅读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他说:“一直以来,体育教育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的‘穷亲戚’,除了反兴奋剂教育外,体育教育一直没有更好的机会和内容,我想各国体育领导者应该负起责任来,加强对体育人员各方面的教育。”
本报记者罗乔欣孙弢张咏
RJ187RJ212RJ18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