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玉
截至10月31日,1401家披露2006年第三季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157.5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1.89%。对比第一季度-13%和上半年7.5%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在经历了低谷和回升后,上市公司三季度整体业绩重现爆发式增长,而种种迹象表明,支撑上市公司业绩在第三季度步入上升通道的多种有利因素在下半年仍将延续,2006全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之势几成定局,净利润增长幅度有望突破20%。
业绩预告一向是判断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走向的“风向标”。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0月30日,有380家上市公司对今年全年业绩进行了预告。其中预增113家,略增37家,续盈4家,扭亏71家,预减30家,略减13家,首亏34家,续亏62家,不确定16家。从比例看,全年业绩预计增长和扭亏盈利的报喜公司数量占比超过60%,远远超过预减和首亏等报忧公司。对比历史数据,2006年全年业绩预增公司的数量也明显超过了以往。虽然依据目前的业绩预告尚不足以对全年业绩做出确切判断,但全年业绩预告所透露出的“暖风”已经十分明显。
对各行各业优质公司云集的证券市场而言,行业景气变化是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走势的重要因素。始自去年下半年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回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沪深两市利润贡献度较大的钢铁、航空、石化等部分行业的景气低迷所造成的行业内公司普遍的大幅度业绩下滑。而从目前三季报和全年业绩预告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钢铁等权重行业的景气回暖,有色金属、采掘等资源类行业的持续走强,以及商业零售、食品饮料、金融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不断看好,将会把上市公司2006年全年业绩推上新高峰。
另外,后股改时代A股市场制度性变革的潜能已经逐渐显现,对上市公司业绩和发展潜质带来了实质性的提振作用。首先,IPO重启后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大批重量级新蓝筹逐步登陆A股,除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外,在客观上有效强化了市场的稳定性,降低了部分周期性行业公司对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走向的冲击,如前三季度仅中国银行对两市的净利润贡献就达315.41亿元。其次,股改、清欠对绩差公司的业绩促进作用在三季度已表现无疑。如股改重组股ST啤酒花主营业务利润在整体重组完成后大幅度增长,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2.2倍。SST黑龙等公司通过清欠也“清”出了可观利润。再次,后股改时代优质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也成为上市公司业绩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途径。像实施了整体上市的鞍钢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00.71%。
截至10月30日,1234家已披露三季报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23.25亿元。剔除新上市公司后,样本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总计分别为485.06亿元、441.46亿元、290.73亿元;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9.88%,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51.85%。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单季度业绩在今年前三季度逐季增长,第二季度目前是单季业绩走势的“头部”。
具体分析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高增长公司,目前有277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超过50%,占比23%;有148家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速超过100%,占比12.3%,比例都颇高。从这些环比高增长公司所属细分行业来看,在电子信息、机械设备、航空交运、房地产、酿酒食品、化工等行业中分布较多。
据统计,截至10月30日,按证监会标准分类的22个行业中,剔除新上市公司,金属非金属等21个行业净利润出现同比上升,体现为景气增长;只有石化塑胶塑料一个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出现景气下滑。总体景气行业个数显著上升,显示前三季度行业景气整体提升。从盈利指标看,平均每股收益居前的行业依次是采掘、金融保险、金属非金属、交运仓储、其他制造业等。
从三季报业绩来看,后股改时代上市公司间的两极分化加剧正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一批规模大、盈利能力出色的上市公司日益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心骨的同时,一批绩差及股改清欠滞后公司却面临业绩一蹶不振,甚至被逐步“边缘化”的窘境。从目前100多份ST公司三季报数据来看,大部分ST公司依然亏损严重,部分绩差公司积重难返,徘徊在微利与亏损之间;部分公司在经历股改重组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一些公司至今尚未制定可行的清欠及股改方案。截至10日30日,在已公布季报的128家ST公司中,亏损公司有81家,占比63.3%。在47家盈利ST公司中,除少数真正靠主营业务脱胎换骨外,大部分的盈利质量仍不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