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施蛰存“北窗”研究成果的2000多件碑帖藏品正面临流散的危险。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日获悉,施蛰存后人日前已与上海嘉泰拍卖公司签订协议,将碑帖由其在12月初集体推出,避免其被拆散的危险。
拍卖协议刚刚签订
施蛰存形象地用“四扇窗户”概括自己的平生治学,其中的“北窗”专指金石碑版整理。 从1930年代开始,施蛰存对碑帖收藏产生兴趣,并将研究碑帖作为文学研究等主业外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伴随了他大半生,用其家人的话说“稍有闲钱就要买碑帖”。正是因为兴趣所在,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文学著述的时间里,他长期致力于碑帖研究,达到近3000件的收藏规模,目前旧居中的2000多件基本保留了他收藏的面貌。
据介绍,国内一些致力于古籍善本拍卖的公司都曾对这批碑帖产生浓厚兴趣,即将对其进行整体拍卖的嘉泰拍卖公司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并长期关注施蛰存收藏。在以往的几次大拍中,嘉泰都曾经推出施蛰存的信札、手稿等,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在施蛰存去世后,相关专家也曾帮助进行书籍和碑帖的整理工作。“整体拍卖的想法由来已久,媒体报道后,更多的人关注这批碑帖收藏,经过进一步协商,施家后人才决定委托我们拍卖,相关协议也刚刚签订。”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以百万元为计算单位”
施蛰存三子施达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整体拍卖是为了让这批收藏不被拆散。为了让其长期得到妥善保管,并更好地发挥研究功能,最好是由高校、区县的文史馆等收藏,如能成立施蛰存碑帖展厅,进行长期展示,对于冷僻的碑帖研究,也能起到普及教育的功能。
据介绍,施蛰存是松江人,在松江居住30年,生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而上海各区县的一些文史馆、图书馆也曾有过建立碑帖展厅的打算,这些都是进行整体收藏,给施蛰存藏碑帖“安家”的潜在力量。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了解到,对这些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单位都已处于紧急研究状态,也有私营企业主表达收购意向。
“经过仔细评估后,我们认为这批碑帖的价格要以百万元为计算单位,上拍可以让它们公平、公正、公开地成交,但获得这批藏品的并不一定是其最好的归宿。”嘉泰的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是一次特殊的拍卖,按照施蛰存家人的意见,我们希望寻找可以给藏品最好保存条件、发挥更大作用的机构,但他们很可能不是感兴趣的群体中最有钱的。本着让碑帖安个好家的目的,我们不排除委托方、拍卖公司和买家三方协商进行定向拍卖的可能性,这样成交的价格是低于市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