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
建筑也能像玛莉莲•梦露一样性感
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2001年美国国家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获得者。2002 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和SamuelJ.Fogelson 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经在扎哈•哈迪德伦敦建筑师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2006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其为重建纽约世贸中心而设计的作品“浮游之岛”模型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
■本刊记者 吴虹飞 发自北京
“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
2006年3月28日,加拿大Mississauga市长Hazel McCallion在553米高的世界最高塔多伦多CN TOWER上,宣布来自中国北京的建筑师马岩松领导的MAD 事务所,在来自世界70个国家的超过600份的竞赛注册和最终的92份提案中胜出,最终获得该市最高建筑的方案设计权。
这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在公开国际竞赛中赢得设计权。这座高60层的地标性建筑将耗资1.1亿美元,从今年五月开始销售,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Mississauga市中心的最高建筑物。
由于该建筑设计造型前卫,性感,为之惊艳的当地人称之为“玛莉莲•梦露大厦”。马岩松说,“摩天楼是工业和技术上野心的表现,但我们受到的是自然的启发,而不是工业的启发。”他的设计以优美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传统中国的勃勃野心和无穷想象力。
“玛莉莲•梦露大厦”开盘一周就已经销售一空,市长委托马岩松的MAD事务所进行辅楼的设计。
马岩松带着“MAD的中国——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展,参加世界级建筑家最重要的聚会——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这是中国建筑家在威尼斯首次举办个展以及双年展的外围展。
他被国内媒体称为“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马岩松终于以独立、不羁的个性成名于2006年的建筑界。
体制外的生存恐怕总是要艰难一些,如果不肯完全服从于开发商的意愿,恐怕更是如此。各个领域的独立艺术家在中国渐渐被扼杀的举不胜举,但也许这样的优胜劣汰也自有优势。MAD是存活下来的其中之一的乌托邦,因为理想,因为热爱,因为野心。马岩松很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微妙:“其实在现今的中国,成为乌托邦并不是什么英雄的壮举,更多的是无奈和与社会要求脱节的遗憾。”
马岩松对想象力的发挥,部分师承来自他的老师——扎哈.哈迪德。后者来自伊拉克巴格达,因为乐于“在秩序中制造混乱”,被认为是建筑师里的幻想家。扎哈读硕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是丹麦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也是一位顶级建筑大师。诗人翟永明在十几年前就撰文盛赞扎哈(文见《纸上建筑》),虽然她被人评价为“诚实的,勇敢的,热情的,独立的,咄咄逼人的”,但实际上她在建筑界因为其极端想象的作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被人承认,生存并不十分容易。直到200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后,她才由“非主流”转为了主流,开始登堂入室。
马岩松于耶鲁大学毕业后,据说是欠了不少债务,但他没有逗留在美国的建筑事务所,而是到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工作室,成为了追随扎哈的弟子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扎哈的穿着几十年不变,“永远是一身黑,或者白,一双尖得能杀人的高跟鞋和一个尖得能杀人的戒指。”而在那里,他有幸目睹了导师戏剧性的际遇转变。
MAD 是马岩松在美国时注册的事务所,后来辗转到欧洲,2004年回到北京。关于MAD工作室的解释颇为有趣,你可以认为是“疯狂”,也可以认为是“妈的”,也可以认为是 “Made in China”。但马岩松和MAD确实志趣高远: “对现代主义批判和反思”以及“革新”是MAD置身于中国所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我们一方面激动地认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城市甚至整个世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建筑师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 所以对我们来说,一件完美的建筑产品反而不及一个幼稚而具探索性和建设性的概念更有价值。”
在过去的2年半时间里,MAD工作室做了60个项目和方案,工作量很大,但都只限于设计,“没有盖的”。过去,马岩松被称为“不盖房子的建筑师”,只做设计,难以实施。国内大部分招标单位都认为,他们的设计方案过于前卫,令人瞠目。如何说服甲方,他和他的同事们一样发愁。
“我们是被社会排斥,还是吞噬,这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还是有必要保持一种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市场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马岩松说,“电影没人掏钱看就失败了;建筑没人掏钱盖很正常,在文化意识的影响力上,未必不是一种成功。 ”
2006年,他们是在网上看到的竞赛消息,所有人都可以报名。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了2个月后,他们还有些细部没有完成。但是也必须在期限内提交了。实际上,他们的提交还是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是最后一个提交的设计方案。但是最后的、未真正完成的和晚交的,竟然获奖了。于是MAD的戏剧性的转机来了,他们甚至接到了来自房地产商的不少项目。
近年来,国外大牌建筑师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中国建筑师竟然到国外去抢地盘。马岩松们彼时在多伦多现在就像一夜蹿红的摇滚歌星,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建筑师突然出现在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上,颇为戏剧化。这就是马岩松所为。一般来讲,建筑师在公众心目中往往是默默苦干,埋头画图、低调内敛的形象,而马岩松却从来不拒绝媒体,自信张扬,锐气逼人。表面上野心勃勃、虚荣心十足,好在脚下塌实、沉稳。他用他获得的一些奖项,获得了一点发言的机会。因此,他会把他们的理念大声地、尽可能大声地,说出去。他说,这也是建筑师的工作之一了。
——你对国内的年轻建筑师想说什么?
——第一,先熟悉游戏规则,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第二,尝试打破这样的游戏规则。第三,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怀着永恒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激情,为未来而工作。
原谅我对一个年轻人使用溢美之词。当这个世界真正商业化的时候,当人们变得浮躁,肤浅地追逐利益的时候,保守的中国从何时起开始失去对未来的想象力和憧憬?70年代生人早就在好几年前登堂入室,他们更多是在媒介领域各领风骚,如报纸,电视,电影等等。但是建筑,一种更综合性的艺术,一个更具体的工程,一个更有想象力的空间,它或许能更有说服力地象征着这一代人的崛起和真正独立。
当我问马岩松你用建筑表达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自由。
是的,他还很年轻。世界在他面前,蓬勃地展开。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