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班同学对未来工作还“前途未卜”时,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03级的汪淘登等8名同学却早早松了口气,因为前几天,他们已经和某大公司总裁签订了就业协议,大家被集体“打包”招聘。
据了解,去年该校就已有9名学生被该公司“打包”带走。 用人单位表示,经过各种赛事考验、训练有素、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团队,能更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企业专门请学生家长吃饭
据悉,去年和今年被“打包”的学生都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集训队,由于三年来在国内和国际各类比赛中,夺得了20余个冠军和亚军奖杯,集训队的毕业生因此成了国内各知名软件公司的争抢对象。
为了吸纳整个团队,企业甚至还专门请学生家长吃饭、座谈,请家长放心,孩子在公司一定有很好的发展。一名老师表示,这些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就会去企业实习,企业不仅给予解决食宿,还发每人千元以上的月薪。
“这些学生团队,进入企业后也基本不被拆散。”企业负责人表示,汪淘登他们的团队,由于在大学四年中一直保持合作关系,无论在信息交流、人际沟通或者资源共享方面,都已经形成高度默契。
“除了ACM集训队,在其他各类省级、国家、国际数学建模比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前几名的同学,都是最先被企业抢走的,而对于纳才心切的大企业来说,更不惜下重金把优秀学生团队‘打包’带走。”学院的就业处处长张劲称,这样的招聘模式,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
企业分析“打包”学生优势
针对这样的现象,该公司副总裁毛春(日韦)分析了“打包”学生的两大优势:
首先这些大学生团队在各类赛事中获得过多个奖项,足以证明他们的技术实力,其次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要在企业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但这些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模式训练,已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更快融入企业。这就是他们连续两年“搬走”整个学生团队的原因。
程序设计竞赛的指导老师蔡明伦表示,他们最注重培养的,也就是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实干精神。“队员之间要像一家人,甚至要像‘谈恋爱’一样互相学习和工作。”
“企业需要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学校就应该为企业培养应用性的人才。”有着在企业开发软件丰富经验的蔡明伦老师,很清楚企业的用人要求。集训队的汪淘登告诉记者,他大一就被选进ACM集训队,之后一直被这个团队的文化所感染,选题、学习、讨论、编程,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都接近痴迷地工作,“集训队像一辆列车,你想停都停不下来,为的就是大家都拥有应对程序设计任何困难的实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