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一日电 题:文化无国界 已成为中非交流名片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在公交站广告牌都满是“友谊、和平、合作、发展”标语的北京,随便问一个看自行车的老大爷都知道这是中非合作论坛的主题,随后还加一句:“非洲人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不是外交官,却是发自内心的亲切。这就是中国普通百姓对非洲友人最朴实的感情。
一个有三千零二十万平方公里、八亿五千万人口的世界第二大洲,一个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两者相隔万里,却有着同样悠久的文化渊源。中国人常用“非洲兄弟”来形容赤道附近的民族。他们对于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埃及的底比斯古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的了解,就像对自家门口的长城、故宫、十三陵一样熟悉,并为之自豪。
中国与非洲的文化交流岂止是“源远流长”可以形容。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和埃及等非洲国家就有文化往来。在六百多年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中,其中有四次到达非洲的海岸。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非结下患难中的友谊后,文化往来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五五年初至二00五年底,中国与非洲国家共签订了六十五个文化协定和一百五十一个执行计划;五十多个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非,一百六十多个非洲国家文化团组访华。
歌唱家朱明瑛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埃及的舞台上演唱当地歌曲《百斯布撒》,当时不仅出现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的感人场面,埃及观众给予的三十二次掌声让她至今难忘。这次演唱的录像甚至在埃及国内播放了一年之久。温家宝总理曾这样称赞朱明瑛等艺术家的工作:“你们表演的节目,就如同我们援建了一个国家,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成为中非交往名片的时候,新的文化见证也在中非建设者的手中实现。二00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为纪念中肯建交四十周年,肯尼亚电信总公司正式发行一套邮票和一枚首日封。其中一枚图案是由中国援建的能容纳六万人的卡萨拉尼体育场,人称“肯中人民友谊的象征”。
五十年来,中国为非洲援建了近九百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惠及非洲各国人民。中国在塞内加尔、冈比亚、肯尼亚、多哥、贝宁、纳米比亚等许多非洲国家修建的体育场,现在也变成了这些国家的文体设施,他们在那里进行大型的歌舞比赛与文体交流。
随之而来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新亮点。二00四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举办的“中非文化主题年”让中国与非洲的老百姓近些更近些。非洲九个国家的艺术团和八个政府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演出,中国观众对“非洲兄弟”的异域文化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国也组织了四个艺术团和三个艺术展览赴非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巡演、展览,并在其中三个国家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中国艺术家们感受到的同样是灿烂的笑脸。
二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现在已经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有效机制和务实合作的有效平台,同时也是中非进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和青年联谊活动的平台。据了解,在这次北京峰会期间中国文化部已邀请五个非洲国家艺术团组来华举行专场演出,并于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日在国家博物馆举办非洲艺术精品展,外交部也将同期举办非洲国家钱币及邮票展。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