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浔依水而筑的民居。
姚海南摄
不一样的古镇
不见“文化造假”,原汁原味、高起点的变样
隔开两年再到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最大的感觉就是:变样了!
“以前来么,就是去小莲庄和嘉业堂两个景点;现在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大宅门’和水乡特色,坐船、走走都很惬意。”
“以前是冷街僻路,有的地方还堆着垃圾,晚上黑黑黢黢阴森森的,夏天水臭得要捏着鼻子走。现在,是人们散步、聊天的好地方。”
在古镇南西街上碰到一队上海游客,在小莲庄外林荫路上询问古镇居民——他们的话,正印证了这感觉。
原来房屋街道间纵横纠缠的电线“蛛网”扫清了,混杂在老宅中间的简陋现代建筑不见了,视野整洁通畅;家家后墙上直通河道的排污管和河堤上长年被生活污水冲刷出的黑迹不见了,河水开始清了,岸边多了草树湖石,小巷里多了装有自动冲水装置的标准公厕,洁具还是名牌呢;没有了摩托、自行车的随意穿行,水边多了写生的学生和茶客、垂钓者,真正安静、闲适了……
对于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古镇的保护,这些变化都是细节。不过,细节正是最能显示品质的部分。
大处着眼,能看见的是:红房子、广惠宫、丝业会馆等一处处轩敞的保护性建筑得到修复,当年有着“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富裕南浔有迹可寻;原来杂乱不堪的小莲庄、嘉业堂周边环境,现在整洁漂亮了;原来车声喧杂的水泥大桥和填河修的路又挖开了,水道畅通,十字港景观复原,“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秀色和韵味开始散发……
去年,这里刚刚入选了中央电视台评出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此外,南浔还相继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荣誉。显然,经过近3年的努力,整个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已走过了最为艰难、沉重的初期,阶段性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更为重要的是,漫步南浔,至今仍没有一些古镇在保护性开发中常见的因急功近利而引发的处处设摊家家开店、“文化造假”抹去了原真性、低水平重复等迹象。
不一样的旅游业
游客多了,最大受益者是百姓
18岁的莫雅艳是南浔人。出身渔家,自小会摇船,但毕业后进厂做工的她从来没想过,还会以摇船为业。因为游客猛增和水上游的受欢迎,今年古镇旅游公司的游船一下子从20条增加到近百条。应聘当上了船娘的莫雅艳很喜欢这份工作:摇着漂亮的游船将游客从小莲庄送到广惠桥或者东大街、百间楼,比厂里做工轻松有趣得多,收入又高。
32岁的“正茂斋”主人陶岗同样显得轻松而自得。在南浔经营土特食品十多年,他的店铺已从小莲庄、南东街发展到遍布古镇内。眼下,他又“转移”到刚开发的东大街风貌区:“别看现在还有点冷清,热闹起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莫雅艳的转行和陶岗的乐观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今年以来,南浔的游客量和旅游门票收入比起去年同期至少翻了一番,成为长三角同类地区内增长最快的一个。旅游的兴旺自然带动了相关商业繁荣。今年以来,景区内就新增商户100多家,新增餐位近千个,新增直接就业岗位近千个,旅游经济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要知道,这个文保单位数为其他五大水乡古镇之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镇,2003年的旅游收入才不过600万元;同期,周庄旅游收入已过亿元,乌镇已达4000万元。那时,负责开发古镇旅游业的区旅游公司因为维修压力过重,负债高达7000多万元,除了勉力维持外,少有余力投入旅游开发和推广,资源优势只能“藏在深闺”,不能转化为市场效益。
今年随着古镇一期修复工程告一段落,撤除了脚手架和施工机械的南浔才开始大规模启动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长三角16城市万人闹元宵”、“30万上海人看南浔”、“万人南浔相亲会”等策划逐个亮相,没多久,“南浔”已进了不少旅行社的“热线”。这么快显出效应,连南浔古镇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王辉都连说“没想到”。
不一样的“南浔模式”
政府与企业合作,从流言不断到百姓称道
原汁原味的保护性开发和修复,一片兴旺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环境的根本改善,让南浔古镇的保护性开发项目在开工3年后赢得了百姓称道。
南浔古镇的保护性开发项目曾几经曲折。湖州市和南浔区委、区政府很早就已意识到,这些丰厚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充分保护与永续利用。2001年,他们曾提出用3年时间将古镇恢复到清末民初的风貌,为此多方筹措了1亿多元资金。
然而,在风貌保护区内的老房子面积太大,许多项目只做到“半拉子”便无以为继。让已饱经风霜的脆弱遗产听其自然,只能使其价值消损于无形,周围水乡古镇的发展利用,也使他们不愿错过这一轮开发机遇,寻找新的开发模式,解决巨大的资金投入缺口,势在必行。
浙江烟草集团所属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由此走入南浔。尽管从洽谈、签约到改造规划、动拆迁等操作双方都慎而又慎,但这样的合作,还是激起巨大争议——专家们担心企业行为会破坏古镇风貌;居民们担心,政府会出卖百姓利益,而“外来人”只是想分古镇资源的一杯羹。“江南大宅门”、“南浔新天地”之类的营销宣传,让人疑虑重重,流言与非议不断,以致这一项目一度进展缓慢,举步维艰。直至一期工程结束,眼见为实,不少“老南浔”都放了心:修得道地,现在环境多好!
很少有人知道,这“道地”和“好”的底下,需要有多么巨大的资金支撑。上海博大方面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至今滚动投入的资金已近5亿元。整个项目规模为23亿元。
5亿元花在哪里了
埋在地下、“扔”在水里、铺在路上、贴在墙上……
对一座古镇的整体修复开发,真正耗资巨大而难有回报的,正是那些看不见的基础部分:管线下埋、河道清淤、恢复水系、铺设石板路、景观改造……要打造“原汁原味”,要优美到细节,要形成舒适而无人为痕迹的文化氛围,没一样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有雄厚的资本,也要有足够高的眼界,更要用心全力投入。
据悉,南浔区与企业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企业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经营轻装上阵,如此则可实现良性循环。
南浔,这个百年前富甲一方而后沉寂多年的古镇,眼下离数年前确定的“景观一流、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古镇典范”目标仅咫尺之遥。然而,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用足“六镇之首”的丰足资源,南浔的雄心恐怕更在于长远,打造一座“具有完备城市功能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则眼前不过是起步。
点评
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古镇(村落)、打造旅游产业、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是目前国内许多地区都跃跃欲试的一条路。然而,除了周庄等少数先行者外,多数地方都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低水平开发形成新的破坏等难题。旅游项目本身是长线投资,它对于提高地方知名度、富民等大有好处,但仅靠单纯旅游经营,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回报。因开发投入过大、收益远抵不过贷款压力而难以维持的案例并不鲜见。
“南浔模式”的渐显效益,不失为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显然,这一合作,需要的是既有长期文化投资意识(而非投机心理)又有雄厚资金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执行法令、规划、合同等方面的严格、严密和严谨,避免因政策变动、不兑现承诺而使企业正当收益受损,从而引发短期行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