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的“亲人”们 一起来海都聚聚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和本报特向当年中山舰新幸存者遗属发起邀约
见习记者 张伟 本报记者 游庆辉 文/图
本报讯 “林霆亮资料的发现,填补了中山舰研究的一项空白。 ”昨天,本报记者将永丰舰(中山舰前身)首任舰长、福州籍将领林霆亮的生平传略,送给武汉中山舰博物馆馆长叶俊之。叶馆长表示,福州与中山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能够有更多中山舰的亲人与本报联系。
这两天,中山舰博物馆与《长江商报》联合组成的“中山舰寻亲团”先后瞻仰了中山纪念堂和福州籍中山舰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拜访了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的故居。
叶馆长说,中山舰殉国时,舰上大部分将士都是福州籍贯。1997年,中山舰被打捞出水,一代名舰重见天日。当时,中山舰的幸存者还剩下12人。其中有5位在福州,他们分别是邱奕殿(萨师俊勤务兵)、魏振基(枪炮长)、陈宝通(炊事兵)、张昌金(炮手)和叶炳中(书记官),其中邱奕殿和陈宝通在1998年都曾专程赴武汉,参观中山舰。可惜的是,五位老人后来相继去世。此次“中山舰寻亲团”来榕,很想找到五位老人的后代亲属,一叙离别之情。
得知本报已经找到魏振基的儿子魏英伟先生,叶馆长很欣慰。他打算在明天(3日)下午,请所有在福州的中山舰“亲人”到本报一聚。如果您是五位老人的后代亲属,或者您有中山舰的资料,请拨打0591—87095110,与我们联系。
特写:
半个世纪三代执着为名将守陵
昨天上午,记者陪同“中山舰寻亲团”赴福州新店,拜祭林霆亮的坟墓。却发现,原来他当年的部下,一家三代半个世纪来,一直位其守陵扫墓。
纪敏娥侧着身体,拨拉开半人高的野草,露出一条黄土路,路的尽头是一座土坟。她三下两下,把墓前的杂草拔光。还特地用衣袖,把墓碑仔细擦了一遍,然后再行拜祭礼。她今年49岁了,这套动作在每年清明都要重复一遍,已经44年。"爷爷交代的,要照看好林家的坟。"敏娥一字一句、认真地说。
墓主叫林霆亮,逝世于1917年,跟纪敏娥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辛亥革命时,林霆亮还曾经率部反正,猛攻清军,获北洋政府四等文虎勋章。直到今天,敏娥并不清楚自己家三代人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是一代名舰永丰舰首任舰长的坟墓。
但是,敏娥记着,爷爷去世前,留下的遗言中就有:"把我葬在林长官旁边,死了我还得守着他。"于是,在1992年,因为办三山陵园,福州市新店镇程田村的村民被要求迁坟,敏娥再次把爷爷和"伯公"的坟安在了一起。
扫墓的整套程序,也是纪富定下的。敏娥说,自己5岁时,就被爷爷拽上了山,爷爷让她用稚嫩的手,抓着萝卜块,把整块墓碑一寸一寸地擦拭一遍,然后跪下拜三拜。文革里破四旧,大家都不敢上山,那时爷爷已经病重,卧床不起。每逢清明,还要亲自交代敏娥,去刨些芦笋甘蔗,充作祭品,然后假装到山上去玩,给林霆亮墓上拔拔草,烧烧纸。
爷爷叫纪富,解放前在民国海军中服役。是林霆亮把他带到了海军,并一直留在身边担任勤务兵。敏娥说,小时听爷爷讲故事,“林伯公”把他当亲兄弟看,有时还会把薪饷分出一部分,塞给爷爷,让他补贴家用。林霆亮之子林尚平老人已经92岁了,提起“富伯”也很亲切。父亲去世时,他刚刚3岁,是纪富把他扛在肩头,为父亲的灵柩出殡。
纪富老人于1974年病逝,生前他就给自己找好了幕地,距离林霆亮的坟墓不到30米。在敏娥家里,我们看到了纪富60岁时的照片,老人身体精瘦,脸上棱角分明,颧骨如刀刻一般。据说,老人坚持睡行军床,直到去世。"这都是在海军里养成的习惯。"敏娥说,爷爷在抗战期间,还到扬子江一带布过水雷,五六十斤的铁水雷,背在身上,坐着舢板,布入长江。
因为有过这段历史,纪富在文革中被批斗。在最艰难的岁月,他还在家里偷偷供着林霆亮牌位,偷偷去买香烛纸钱,嘱咐儿媳妇和孙女,哪怕祖坟不扫,林长官的墓,一定要去。
这段故事,敏娥很少对人提起,村里人多半不知情。只知道每年清明,城里总会有人来。来之前,纪福就会亲自到地里砍甘蔗,挖红薯,然后煮一锅地瓜粥,招待林家后人。
一直到现在,两家人一直保持往来。“就跟亲戚一样。”但这么多年来,敏娥从来没有麻烦过林家。甚至自己儿子想要出外打工,都没要求帮过忙。
“看好林家的坟,是爷爷的遗愿。”看了我们带来的资料,敏娥才知道林霆亮原来还是个名人,不过对她而言,这都无关紧要。"爷爷说了,林长官是恩人,我们要报恩。" (责任编辑: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