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作为我国银行业主力的主要国有控股银行目前也仅仅是做到了基本的“形”象,而距离“神”似、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在当前阶段提出流程银行概念、进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应当成为推动我国银行金融业改革向更深层次进军的一个突破口,尤其应当成为将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的改革与改造引向更深层次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金融业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目前我国银行金融业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基本完成了蜕变的第一步,已经在形式上建立起了合乎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面对WTO保护期即将结束、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势必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新的内外部环境,对于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而言,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将内部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破除陈规陋习,实现脱胎换骨,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竞争能力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体制与机制。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2005年10月在“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流程银行”的概念。刘明康指出: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重大弊端,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这种状况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限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而滋生了诸多弊端。
我们理解,所谓部门银行是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痕迹。“部门银行”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是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作为一个整体,银行的角色定位、经营管理体制乃至运作机制类同行政性部门,战略目标较为模糊;二是在银行内部,资源配置与客户和市场脱节而被内生因素所左右,部门林立、条块分割、职责界定不清,政出多门、支离破碎,效率低下、运转不灵。部门银行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形势,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条件下银行金融业的竞争要求。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作为我国银行业主力的主要国有控股银行目前也仅仅是做到了基本的“形”象,而距离“神”似、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2005年10月在“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流程银行”的概念。刘明康指出:当前几乎所有中资银行的业务流程都存在着重大弊端,只是“部门银行”,而不是“流程银行”。这种状况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限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而滋生了诸多弊端
刘明康主席是将流程银行作为与部门银行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提出流程银行概念的意义在于促使商业银行摆脱部门银行所固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金融业形势变化的种种弊端。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有关流程银行的标准概念。所谓流程银行也许称为流程化银行其含义更直观些。流程银行可以这样理解,即银行的经营组织结构和各种资源完全围绕业务流程而展开、完全服从于业务处理流程的需要,而流程完全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设计。也就是说流程银行强调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经营目标必须围绕服务于客户需求这一中心。流程化的银行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打造流程银行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对于银行金融服务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阶段提出流程银行概念、进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应当成为推动我国银行金融业改革向更深层次进军的一个突破口,尤其应当成为将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的改革与改造引向更深层次的突破口。能否实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变实质上是检验我国银行金融体制改革最终效果的标杆。
向流程银行转变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具有递进的两重要求。第一,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彻底转变经营体制和机制、转变经营观念,切实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经营目标的核心理念,加快完成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影响的不完全金融公司(企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完全金融公司(企业)的全面转变;第二,在此基础上,国内银行需要深入研究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IT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依靠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全面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竞争能力的一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流程银行的主要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要向流程银行转变,就必须彻底消除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影响下所原有的半企业、半行政机构的痕迹,彻底摒弃因人设事、因人设岗的陋习,创造因事设岗、设人,量“材”使用的全新环境
1、以客户细分划分业务线,以不同类型客户为业务线的起点
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链条”,串起整个系统,以业务线为基本核算单元,在经营管理上实行以垂直条线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纵横有机结合的矩阵式经营管理模式,强调集中控制和一体化经营。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核算和考核是集中式的,但这种集中不再完全以传统的分支行等块块为中心或节点,而是以业务线为基础,实行业务线的垂直条线集中考核核算与分支行块块考核核算相结合。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便于强化集中控制,依靠制度化手段提升执行力、提升经营战略决策的执行效应;二、通过建立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三、将原本散布于分支行等块块内的资源以业务线为核心,集中整合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有利于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对于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反应的灵敏度。
2、将全部银行内设机构按照业务性质划分为业务营销和市场
拓展部门(前台)、业务监督与咨询等直接支持部门(中台)、数据处理及总后勤支持部门(后台),实行前、中、后台业务分离,对中、后台业务实施集中化处理。
在这种银行模式中,前台直接面向客户,同时前台部门又是中、后台部门的客户,中台和后台支持前台。营业网点和营销人员成为功能和职责明确的销售前端,类似于分布在总、分行(地区总部)等决策中枢外围的“客户终端”,终端和中枢之间通过优化设计的业务处理流程相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模块化运作,模拟工厂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将整个银行改造成为制造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生产流水线。
这种运作模式有利于银行各项业务处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风险的监督和控制。
3、流程银行建立在强大的IT信息技术支持平台之上
流程银行运作强调分业务线的垂直经营与管理,并对核算、结算、监督、客户关系管理等大量中后台业务进行集中处理,浩繁的业务工作需要通过依托强大IT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信息流传递来完成,贷后监控、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支持,等等。因此,没有功能完善而强大的IT信息系统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流程化银行的运作模式。
4、流程银行的经营组织形态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
银行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技术的发展等,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组织形态,以追踪和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不变的只有效率优先、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基本经营指向,没有一贯的、一成不变的经营组织形式。社会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客户需求变化,银行的经营组织形态应当随之变化。考察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就如花旗、汇丰等这样国际顶尖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组织形态也是始终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之中。
5、流程银行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完全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安排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组织形态必须因客户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内部人员必须是能够充分流动的。在流程化的银行里面,人才必须能够充分流动,来源应当是多样性的;干部应当是可上可下的、员工应当是可进可出的,对内对外都应当是开放的。人才的充分流动是构建流程银行必要、甚至是至为关键的条件。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要向流程银行转变,就必须彻底消除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影响下所原有的半企业、半行政机构的痕迹,彻底摒弃因人设事、因人设岗的陋习,创造因事设岗、设人,量“材”使用的全新环境。
构建流程银行的路径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其重点在于逐步革除银行内部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促进银行内部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完善,是我国银行金融业改革从外部主导型向内部深化完善性转变的重要标志
1、构建流程银行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核心在于培植以责任为主要内涵的企业文化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而银行金融业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列中又相对滞后,在我国银行金融业,一些陈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与所谓部门银行相联系,尤其在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乃至抱残守缺、思想僵化等等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要求的消极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残留着“铁饭碗”、“铁交椅”等等旧观念。其具体表现如责任心淡漠,领导者缺乏正确的政绩观,经营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创新和进取的动力不足;强调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忽视企业整体和全局利益;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图一时政绩而忽视风险,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在实际经营中采取“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等。凡此种种,都与构建流程银行不相适应,究其根源就在于观念陈旧、责任意识和责任文化缺失。
我国银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国有银行的重组改制等,前期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从外部直接主导推动的,重点在于外部体制环境的改革,对于银行内部则触及不深。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既是应对我国银行金融业开放后势必更加激烈的竞争的需要,也是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银行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重点在于逐步革除银行内部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促进银行内部经营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完善,是我国银行金融业改革从外部主导型向内部深化完善性转变的重要标志。改革深化必然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从而会遇到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阻力。
要使流程银行建设顺利推进,首先必须在观念上与时俱进,适应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金融市场形势,确立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理念,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流程银行的目标上来,自觉服从深化内部改革、彻底转变经营机制的总体要求。只有首先转变观念,上上下下员工的思想和认识统一了,才能确保流程银行建设的顺利推进。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健康运转和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培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是构建流程银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条件。要自上而下地培植和逐步建立股东利益最大化,对股东负责、对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负责的责任文化,并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导所有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人员经营活动和行为准则的指导原则;依靠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2、构建流程银行要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切入点
业务流程是内核,组织形态、组织架构是载体。组织形态和组织架构为业务处理流程服务,但组织架构和形态一经定型则又决定业务流程。有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务流程。构建流程银行,说到底是要改造现有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态,使之真正为业务处理流程服务,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促使银行从生产或产品导向彻底走向客户导向和服务导向,围绕客户价值考虑“客户需要什么”,而不是“银行要卖什么”。
流程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此种导向下,业务流程是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只有从这里切入,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和偏好,并制作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架构和管理决策流程,最终在市场末端和决策高端架设起为客户“量体裁衣”,且“一票直达”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因此,流程化银行的构建必须以流程再造为“核心”,而业务流程再造同时也是构建流程银行最适合的切入点,以此来引发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要以国际上先进银行为蓝本,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充分借鉴、认真选择、精心取舍、合理添加,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流程银行。
3、构建流程银行需要有配套制度措施的支持
第一,决策管理层自身需要提高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原有模式下,银行的经营是比较分散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相对分散。流程化银行以垂直条线管理、前中后台专业化分工为主要特征,强调集约化、一体化经营,同时风险也趋于集中。这对决策管理层的战略规划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市场洞知能力、银行金融业实际经验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决策管理层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经营决策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全局的把握和掌控能力。
改革的深入、流程银行建设的推进必然触及原有格局,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观念的转变、新的企业文化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决策层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良好的预见性、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才能确保流程银行建设的持续稳步推进。
构建流程银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能因为困难而望而却步、无所作为。决策者需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充分把握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周密筹划、整体规划,分步分阶段地予以稳步贯彻推进。
第二,需要有配套的、完善的制度。构建流程银行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再造和创新,因而,既需要对原有制度进行清理重置,也需要对新情况新问题加以规范。同时,在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下,如何保证人员的顺畅流动也需要配套的解决办法,等等。
第三,需要有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企业必须有一流的员工队伍。优秀的人才既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企业认同感与忠诚度。
与原有模式相比,流程银行的经营管理重心上移,因此,在总分行层面尤其需要大批精通银行金融业务、专业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实际经验丰富、能够胜任更复杂工作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
第四,需要有强大的、功能完善的IT信息系统支撑。IT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银行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IT信息技术之于现代银行金融业的重要性就如车轮之于汽车。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对IT信息技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初步搭建起了各自的技术平台。但大多数中资银行的IT技术平台应该说还是初级的,功能还不完善,技术还不成熟,缺乏长期实际运转的实践检验。IT信息技术系统是商业银行的核心机密,中资银行不可能照搬照抄外资银行的已有系统。
中资银行对于IT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持续不断地优化系统、完善功能,充分开发和挖掘IT信息技术系统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IT信息技术系统的强大功能,为流程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