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非友谊的丰碑——坦赞铁路
1967年9月5日,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政府和赞比亚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多人次,牺牲64人。
1976年7月,坦赞铁路建成并通车。坦赞铁路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坦赞两国的城乡交流和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三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非洲人民亲切地称之为“自由之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开国总统尼雷尔曾满怀深情地回顾说:“1965年我去中国访问时,谈到希望中国能帮助坦桑尼亚建一个纺织厂,当即得到中方的同意……我知道那时中国并不富裕,会谈中不好意思再提其他项目,可刘少奇主席问我:除了纺织厂,还有没有别的?这时我才提到坦赞铁路。刘少奇主席听了后说:如果需要,我们就干!这个项目后来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当时西方说中国是在纸上谈兵,可事实上中国把它建成了!它是中国在国外最大的援助项目,这是我们的光荣!”
上图:运营中的坦赞铁路。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20世纪70年代,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格局出现。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都在变动的国际环境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战略位置。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指明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卡翁达总统在北京访问时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人民争取国际承认的正义斗争的最大胜利,这种承认是中国早就应该得到的。中国和赞比亚的关系大大增强,中赞在正义事业的许多问题上相互支持。他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非洲及全世界被压迫者的事业。卡翁达说:“我们在世界上有很多朋友,而中国人在我们最好的朋友之列。”
非洲朋友把中国抬进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在包括非洲各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决议草案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古巴、赤道几内亚、几内亚、伊拉克、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也门、南斯拉夫、赞比亚23个国家共同提出的。
决议以76票赞成通过,其中26票来自非洲国家,占赞成票的1/3强。大会主席宣布结果话音未落,会议大厅里就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些非洲国家代表欢呼雀跃,热烈庆贺。刚果(布)总统恩古瓦比一语道破心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毛泽东主席动情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此后10年,中非关系迅猛发展,24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交。
上图当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中非第一条直达航线开通
1973年2月21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从亚的斯亚贝巴起飞,于22日下午顺利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从而开启了埃塞俄比亚和中国之间的直接通航。这是中国与非洲之间的第一条直达航线,中埃通航在中非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友谊桥梁。
此前,在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往来要绕道飞行,中途还要换乘飞机。中埃航线开通后,由亚的斯亚贝巴飞越阿拉伯海、南亚大陆,到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航程9000多公里,只需10小时左右,大大方便了中埃两国和亚非两大洲之间的友好往来。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成立
1979年7月,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综合性研究非洲问题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截至2005年底,该研究会拥有550多名会员。
学会成立20多年来,先后成功举行以非洲形势及中非关系为中心议题的大型学术讨论会10多次以及近百次专题讨论会、形势报告会或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业务咨询会等中小型学术活动,在非洲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开展对非工作和培养非洲问题研究人才做出了贡献。
研究会成员先后主持编写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简明非洲百科全书(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指南》等学术专著、译著、普及读物等100多部。
中非致力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1974年4月,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发言中坚决支持发展中国家关于国际贸易应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的原则基础上,由世界各国共同管理的要求。在中国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联大特别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发展中国家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一个重大胜利,由此改变了发展中国家“一吨钨矿砂只能换一两件连衣裙,一桶石油只能换几瓶可口可乐”的经济不平等状况。
从联合国成立到1974年,召开大会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剥削和掠夺、改变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问题,这是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人民的日益觉醒和团结的不断增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的新高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一贯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关注非洲国家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长沙与布拉柴维尔结成友好城市
1982年8月9日,湖南省长沙市与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也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第一对友好城市。截至今年8月,中国已有28个省市与非洲各国结成了69对友好省市关系。中非地方政府交流与合作是加深中非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纽带和渠道。通过不断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城市、友好省份之间的关系,中非友谊延伸到基层,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中国的友好城市工作始于1973年。多年来,中国各有关城市本着讲友谊、讲互利、讲实效的原则,与外国各有关城市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提出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原则
1983年1月,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
具体内容是:1.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遵循团结友好、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对方的主权,不干涉对方的内政,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2.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从双方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出发,发挥各自的长处和潜力,力求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承建工程、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等。中国方面对所承担的合作项目负责守约、保质、重义。中国方面派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要求特殊的待遇。4.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以利于增强双方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推动中非合作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政府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外交的总任务就是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在北京会见来访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与他们进行亲切友好、内容广泛的交谈,推动中国与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1980年9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肯尼亚总统莫伊;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1983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毛里求斯总理贾格纳特;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姆扎利;1989年3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
在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会谈中,邓小平多次指出,南南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合作。第三世界国家各有特点和长处,可以互相借鉴,是有能力进行合作的,合作领域是很广阔的。
上图:1983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毛里求斯总理贾格纳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