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高丽莎/文 本报记者 吴国方/摄
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西湖上小蜻蜓报上“户口”了
小蜻蜓们完成户口登记
10月22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的张红英和另外两位同事起了个大早,匆忙赶往杭州植物园。 从去年4月份开始,他们每隔15天就会在植物园出现。这里是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子项目——昆虫多样性调查的采集点之一。
“上午9点刚好适合采集昆虫。时间太早的话,植物上的露水未干,捕虫网很快就会被打湿,一些体形较小或较为纤细的昆虫会粘着在网底,虫体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证采集的昆虫标本的完整性,张红英小心翼翼地顺着植物生长茂密的路线,边走边挥网,每隔30多米,她就停下来将网里的昆虫放入玻璃瓶中。
植物园占地面积较大,不同园区的植被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张红英和伙伴从园外的木兰山茶园到园内的植物分类园区,基本上每个园区都要走到,以确保采集物种的多样性。
“这是今年最后一次采集昆虫样本了。现在气温逐渐下降,昆虫们外出活动减少很多。”昆虫学博士时敏也是调查员之一,她告诉记者,昆虫物种的多样性调查,可以体现出西湖风景区昆虫物种的丰富程度,反映整个西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到目前为止,这支调查小分队所统计的西湖风景区昆虫名目达到了510种。
与昆虫采集同步进行的其他动植物物种野外采集也基本划上句号。至此,西湖景区动植物野外“户口登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从小蚂蚁的视角看西湖
对于一只小蚂蚁,一湖碧水就是阻隔它去对岸的汪洋,一块草坪就是需要它跋涉的原野,一个土坡就是它耗尽全力要翻越的山梁……学会从小动物的角度考虑西湖生态,是这次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调研的立足点。
从两年前就开始着手的“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研究及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是对西湖风景区内的生物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一个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把西湖风景区各种物种、群落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
该课题的主持人、教授级工程师胡绍庆介绍说,城市建设、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生物生存条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物种的基因会因此受损,甚至是物种消失,而新的物种又会出现,这些变化会给一个城市带来利还是弊?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胡绍庆和其他13位生物专家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野外采集的样本进行后期的数据分析,希望能找到答案。
“生态系统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一群小小的毛毛虫也许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但生态系统自身也会有一个调节能力,如果人类的压力超过了它的调节范围,对生态系统就会产生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就是要为西湖找到这样一个适当的范围。”胡绍庆说。
一月一换西湖“喝”上“纯净水”
水至清则无鱼,水跟生物的关系尤其紧密。西湖风景区生态保护最先也是从西湖水开始的。
“从流量看,西湖水基本上保持一个月更新一次。”说起西湖这一湾碧水,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李娜脸上泛出喜色,“上海浦东河道管理署还到我们这里取‘水经’呢。”
李娜介绍说,两年前,西湖底泥疏浚工程完工,西湖水体库容量增加到346.9万立方米(水下方),鱼儿们住进了大房子。而引钱塘江水入湖,给这所大房子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西湖水域管理处的一份数据显示,当前西湖从钱塘江引水量扩大至40万立方米/日,引水系统保持24小时连续运转,每年可引水天数达300天以上,年引水量由原来的2400万立方米增加至1.2亿立方米,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可以说,西湖已经喝上了新鲜的纯净水。”李娜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西湖总体水质状况好于往年同期,最新的水体透明度达到83.1厘米,比去年增加约15.4厘米。浮游藻类指标的叶绿素含量为103.5微克/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花鸟鱼虫“入住”西湖要“审批”
“生态中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一条生物链,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如果一下子多出一个新物种,又没有可以抑制它的其他物种,那它势必就会对这条生物链造成危害。”“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研究及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将对出现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每一个物种进行评估。比如,西湖风景区内要种花,该种什么花?种多少?湖边的一棵树枯死了,需不需要补种?湖里可以养哪几种鱼?各养多少?岸边的小松鼠数量是太多还是太少?……评估的结果,将成为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威胁西湖生态平衡的物种,将被“请”出西湖风景区。
记者在西湖鱼亭遇到了老师傅董志兴,作为西湖捕捞队队长,他专门负责向西湖投放鱼苗,时间是每年的冬天。
董志兴说,每年投放到西湖里的鱼种都是经过研究的,草鱼要吃荷花的幼芽,是被封杀的头号鱼类。对于自然生长在西湖里的草鱼,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还要捕捉它们。除了草鱼外,其他的部分外来物种也不允许出现在西湖里,比如巴西龟。“外来新物种不适应整个西湖水域的生态环境,成活率不高;而一些新物种的到来可能破坏原先的生态的平衡。”
现在,西湖每年会适当放一些鲢鱼,少量的青鱼、鳊鱼。“有两种鱼我们每年必放的,一种是鲢鱼,一种是包头鱼。”董志兴说,鲢鱼可以吃掉西湖水面上的浮游杂物,而包头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两种鱼可谓双剑合璧,让西湖水质变得清亮。“但是这两种鱼的投放也有一个量多量少的问题,要恰到好处,才能对西湖起到良好的作用。”
随意放生可能会害了西湖
然而,一些市民喜欢在西湖里放生。“每年我们都会接到搞放生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打来电话咨询,一年至少十来批。”李娜说。
胡绍庆说:“往西湖里放养鱼和龟等小动物,表面上看似施善积德,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对西湖水域生态系统的危害。”
“我手上出去的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鱼苗事先都是通过检验的。那些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就往西湖里放生的鱼,多半会死掉。”董志兴对记者说。
西湖要美丽更要健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把西湖比喻成一位女子,我们不仅除了希望她亭亭玉立,还希望她健健康康。”负责生物多样性调研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赵可新的愿望,也是大多数喜爱西湖的人的愿望。
记者从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了解到,西湖风景名胜有40多处,公园22个,景区每年来杭旅游的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西湖风景区内频繁的开发建设和不断的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加快了西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速度。现在,西湖风景区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做调研就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赵可新说。
“大家都很期待这个课题结论的诞生,成为今后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参考。”李娜也期待西湖生物多样性调研结论快快出炉,“我们现在所作的保护也是为了下一代人,还能像我们现在一样,享受到西湖赐予的恩惠,毕竟西湖只有那么一个。”(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