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成功与纪录片的尴尬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 5:45:02 ·来源:新京报
这几年能够取得一定票房成绩的纪录片,一种是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另一种就是有着炫目“大场面”的外国纪录片。 《圆明园》恰好就是这样一部结合了以上两种特点的纪录片。它看上去是一部如此自我炫耀着美丽尾巴的孔雀,但除了开屏那一瞬,给人留下的东西并不多。
最近纪录片《圆明园》在影院上映,并打出要走纪录片商业化路线的口号。影片从最初局部地区发行,到现在全国大范围展开发行,各方面评论口碑都属中上游,据最近媒体公布的消息说,全国票房已经超过了500万元,面临众多国产故事片票房低迷的现实,一部国产纪录片能取得如此的市场成绩实属难得。但问题是,这已经可以说明国内目前开始具有纪录片市场了吗?从各个方面,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去年法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在国内过千万的票房成绩,似乎令人产生纪录片在国内市场上可以取得利润的错觉。但在故事片市场基础未曾完善的前提下,遑论纪录片市场?
仔细观察可发现,这几年能够取得一定票房成绩的纪录片,其实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如《较量》,另一种就是和《超人归来》、《迈阿密风云》同样有着炫目“大场面”的外国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和目前正在上映、跟前者如出一辙的《白色星球》就属于这种。国内观众可以从这种电影里获得在故事片里得不到的视觉享受,地球两极的绝色风光和难得一见的动物形象,足够吸引一定的观众走进影院;在这一点上,相信现在就是把《微观小宇宙》那样的昆虫电影和《鸟的迁徙》那样高拍摄难度的鸟类纪录片这样前几年的老片引进国内,估计一样能吸引观众。所以说,去看这些纪录片的观众大概多是抱着“把纪录片当大片看”心态走进影院,因为他们在视听上得到的满足从某种角度上并无太大差异。
《圆明园》恰好就是这样一部结合了以上两种特点的纪录片,既因其自身“国产主旋律”的身份恰到好处地得到了各方面资源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影片中最大的卖点,通过数字技术还原了很多当年圆明园的盛景,如此“奇观”,对于那些稍稍对“万园之园”感兴趣的人怎会不心动?《圆明园》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很容易让观众接受。
但如果从电影、纪录片本身角度来评价《圆明园》,我只能遗憾地说,它距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最为可惜之处在于其整部影片的论调和观点仍然处于我读中学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水平。基本上只能看成一堂中学历史多媒体课程,如果按照大学生的视点来衡量,就有些勉强了。比如,我们在片中多次看到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反复多次慢镜头表现焚烧、砸毁各种国宝的场面,但因为影片太过缺少对这些宝物价值详细介绍的铺垫,最终让这曾是人间最美的园林被毁的过程,看着是如此缺乏力量。
如果导演非常清楚影片自身的缺陷所在,那有一个悖论就随之产生,在承认纪录片只能当市场配角的前提下,纪录片到底是拍给谁看的?纪录片就应该有跟故事片一样广阔的市场吗?《圆明园》显然不是一部自甘平凡的电影,而是恰恰相反,它看上去是一部如此自我炫耀着美丽尾巴的孔雀,但除了开屏那一瞬,给人留下的东西并不多。
孚斯(北京影评人)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